“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任务,必须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科学制定“十一五”时期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明确发展的战略重点和优先领域,实现我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新的突破。
(一)发展目标:“十一五”期间,全省食用菌总产量、总产值、出口量分别实现10%以上的年增长率,“十一五”末,总产量达200万吨,总产值达100亿元人民币,出口量达20万吨,出口创汇3亿美元”;食用菌栽培品种由目前的6大主导品种发展到8个,新引进并实现规模栽培珍稀品种4个;全省食用菌平均生物转化率提高10%以上;深加工出口级产品加工总量达30%以上;攻克目前对生产造成严重危害的病虫害10种;培训菇农10万人次,培养技术骨干2万人。2010年,70%以上的菇农纳入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60%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实现标准化生产;培养省部级食用菌龙头企业5个,市级龙头企业20个,县级龙头企业40个,打造省级食用菌名牌产品20个;走继续抓好“全省14个食用菌科技强县”和“万棚亿元”工程建设的同时,通过项目扶持为引导,再培植各具特色的30个“万吨县”、200个“千吨镇”,1000个“万吨村”。
(二)战略重点:一是实施“基地化、工厂化”战略。全面推广标准化、工厂化生产模式。不断增加食用菌产量,提高产品质量。二是实施“品牌战略”。建立激励机制,制定扶持措施。对获得省部级、国家级名牌的企业进行奖励。积极开展食用菌品牌创建活动。鼓励龙头企业使用名牌称号。规范生产、加工、包装,不断提升我省食用菌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三是实施“科技兴菌”战略。充分发挥我省科研部门、大专院校的技术优势。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引进和推广。力争每年新引进开发珍稀食用菌2~3种。不断提高食用菌行业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增强产业的发展后劲。加强食用菌废料的综合开发研究,提高食用菌生产原料的循环利用水平,促进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十一五”期间我们要加快“三大转变”。即从重生产转向重市场,从粗放型向精深加工型,从传统型向科技型转变。重点抓好“四个环节”:即基地生产、精深加工、市场开拓、科技创新。努力提高“四个比重”,即食用菌附加值、科技含量、市场占有和在国民经济重的比重。做好“六篇文章”:发展科技化、做好科技兴菌文章;品种珍稀化,做好可持续发展文章;产品优质化,做好优势品牌文章;经营产业化,做好市场开拓文章;消费大众化,做好食用菌特色文章;管理服务化,做好软环境建设文章,实现产业升级。到“十一五”末,力争使我省成为全国生产规模最大、产量最高、品种最全、科技实力最强、营销网络最广、批发市场最大、辐射示范功能最优的食用菌强省,继续保持在全国食用菌行业的居先地位。
四、2006年的主要工作
2006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第四年,也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今年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强领导,进一步提高食用菌行业管理水平 各级食用菌主管部门要根据当地实际,进一步建立健全各地食用菌产业组织管理体系、科技服务体系、信息引导体系和市场流通体系。并通过各种有效手段加强组织建设,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和良好的服务。要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优势,制定科技发展规划,搞好资源配置,确定适合当地发展的品种和规模,以全新的经营理念、准确的市场定位、严格的行业标准和科学的管理手段,确保食用菌产业的健康、高效运行。同时要总结和推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好典型、好做法,及时发现和研究解决食用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努力做到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技术保证。要认真贯彻执行《种子法》以及将于近期出台的《全国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等有关法规,切实把菌政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逐步改变菌种生产经营无序的混乱局面,保护合格的菌种场,联合农业综合执法,打击取缔非法不合格生产经营者,切实保护菇农的合法权益。
(二)加大科技攻关和培训力度,努力提高食用菌生产的科技含量 通过科研立项与攻关,集中解决生产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不断促进在新品种选育、新技术研究、病虫害防治、产品深加工等方面的进步与创新,不断开发高档次、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创汇的食用菌品种。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同时,充分发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食用菌专家、教授的作用,加强先进技术推广与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及广大菇农的科学种菇水平,要使广大菇农牢固树立质量意识,从源头解决产品质量问题。
(三)继续加大行业宏观调控力度 拟订于今年6月份召开全省食用菌工作会议,要求各市及主产区主管部门进行认真总结,交流经验,并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就产业发展瓶颈问题作专题报告;同时,对下一步工作做出科学可行的发展规划,为进一步加快产业发展,实现强省战略目标奠定基础、指明方向。
(四)继续推进标准化进程 充分发挥全省14个食用菌星火科技示范县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全省食用菌产业的上档升级与标准化进程,在栽培品种和产品质量上要有新的突破,努力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健康、营养的无公害绿色食品。
(五)继续抓好全省30个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 为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提升山东食用菌产品深加工力度,拟于9月份,召开龙头企业发展研讨会,交流经验,献策献计,共谋振兴山东食用菌产品升级增值大计,使山东食用菌精细加工产品创出名牌,走出国门,造福人类。
(六)搞好“林菌间作技术路线的研制及产业化开发”、“白灵菇简易人控菇房反季节栽培”等课题的立项工作 拟订于11月份,在林菌间作示范区召开“林菌间作现场会”,鼓励创新及推广先进的生产模式。
(七)加快“农业部食用菌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济南)”的筹建工作 在当前一期工程已完成的情况下,搞好人员培训,上岗练兵,熟悉业务,完善各项制度和措施,迎接农业部的检查和验收。
(八)抓好食用菌餐桌经济,扩大消费,改善人们的膳食结构,增强人们的体质 拟于明年8月份,联合省食用菌协会、省烹饪协会举办“山东省第二届食用菌烹饪大赛”,不断让广大消费者认识食用菌、宣传食用菌、食用食用菌,进而拉动食用菌生产发展。
(九)继续抓好协会工作 进一步理顺协会内部关系,健全内部管理体制,加强协会对社会的服务功能,继续办好《山东食用菌信息》杂志;同时,继续与有关媒体报刊编辑部合作,搞好“食用菌技术专栏”的编辑工作,进一步促进食用菌栽培技术的普及工作。
(十)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 积极参加国内外组织的有关食用菌的各项活动,借鉴兄弟省市的先进经验,拓展思路、扬长避短、继续拼搏、艰苦创业,为全省乃至全国食用菌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