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s.emushroom.net/201408/05/11-23-06-92-21002.jpg)
![](http://images.emushroom.net/201408/05/11-23-16-21-21002.jpg)
![](http://images.emushroom.net/201408/05/11-23-25-84-21002.jpg)
有人说,京郊只要有种蘑菇的地方,就一定有刘宇踏足过的痕迹,这话一点儿都不夸张。1992年,从中国农业大学微生物系毕业之后,刘宇就搞起了与食用菌学科有关的教学科研工作,至今已经22个年头。虽说现在的刘宇已经晋升为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环境保护研究所食用菌研究室主任和北京食用菌协会会长,可在京郊蘑菇的生产一线,依然总能见到他忙碌的身影。
香菇油菜,现如今已是北方餐桌上一道再普通不过的家常菜。可在20多年前,北京的老百姓甚至还不知香菇为何物。“上世纪80年代,咱们北京的蘑菇品种主要就是平菇,种植量也不大,主要集中在城区的防空洞内栽种,后来才转移到京郊的日光温室和大棚。”刘宇说,上世纪90年代,他在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工作,第一项任务就是从福建引进香菇进行试种。“香菇的营养价值非常高,可在当年,老百姓都还不认识它。”刘宇说,最初试种成功后,他还要亲自到市场上去推广销售,不少市民见到香菇都以为是“毒蘑菇”。
可是现在,在北京的菜市场和超市里,老百姓可选择的蘑菇品种已经多达10余种。金针菇、白灵菇、杏鲍菇……这些品种的大量上市,都与刘宇的食用菌研究室密不可分。20多年来,刘宇先后主持科技部、农业部、北京市科委、农委、财政等单位下达的科研项目30余项,包括“食用菌生产关键技术研究”、“珍稀食用菌新品种及配套技术示范推广”、“食用菌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等等。近年来,尤其是在对白灵菇和杏鲍菇等高档珍稀食用菌、林地食用菌的育种及栽培技术上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我们这两年正在试种一个新品种,叫做长根菇。”刘宇说,长根菇口感非常好,适合高温季节种植,在南方市场的售价也非常高,可以买到几十元一斤,今后若能在北方大量推广种植,不但能促进农民增收,也将极大地丰富京城老百姓的餐桌。
多年来,刘宇的食用菌研究室选育出了20余个食用菌优良品种,如金白一号金针菇、小白玉平菇、草菇、鸡腿菇、鲍鱼菇等,同时研发出多项食用菌栽培新技术,如高档食用菌周年栽培技术、食用菌反季节栽培技术、利用废弃矿洞栽培食用菌技术等,这些优良品种及技术已推广到北京、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地,使北京地区食用菌良种覆盖率由40%提高到目前的90%以上,累计创造社会经济效益1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