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天气晴好,瞄准蘑菇等食用菌市场行情看涨的利好前景,大济、钟山等全县近5万食用菌产业从业人员开足马力生产,主产区呈现出菇农忙于搭架、翻料、上床的繁忙景象。这是仙游县发挥气候和资源优势,大力实施“科技兴菌富民”战略,引导农民发展投入小、周期短、产出高的食用菌特色产业的一个缩影。
据悉,仙游的食用菌发展成为致富农民的一个大产业,发展速度在农业产业里遥遥领先,今年巴西菇、蘑菇和花菇等种植总面积将突破700万平方米大关,产值可高达3亿元,并已呈现出“品种多样化、生产周年化、产品优质化”的新格局。栽培品种结构得到成功调整,已由原来的香菇等传统较为单一的状况发展到蘑菇、巴西菇、花菇、黑木耳和茶树菇等多个主导品种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其中,姬松茸产量占中国市场六成,销售占日本市场七成,仙游由此成为全国最大姬松茸产销地。这得益于全县几乎每个适宜食用菌栽培的乡镇都确定一个主要种植品种,建设一个示范区,制定一个优惠扶持政策,培养一支技术队伍,推广一项增效技术,形成一个集中稳定的产业基地。而在多样化栽培中,依托食用菌“点草成金、变废为宝”的聚宝盆效应,已基本改变过去毁林种菇的不可持续发展做法,初步做到了栽培原料大部人工化,主要开发利用稻草、牛粪和竹木加工下脚料等。仙游县的食用菌种植形成了自然栽培与反季节栽培并具,集约化、周年化、工厂化三大主要栽培模式共存。
由于集约化栽培设施简、投入小、能耗低,农民容易接受,推广快,仍是全县菇农的栽培主要模式,但近几年来出现了周年化生产,如“香菇-蘑菇-巴西菇”在山区和平原周年循环栽培。特别是为了规避国外不稳定的食用菌市场,实现经济效益的旱涝保收,加上乡村富余劳力大部外出,“花菇之乡”游洋镇上千菇农一改过去“自制菇筒自销花菇”的种法,而是采取了“公司+农户”的“庭园式”周年栽培新模式,即由菇农们每月按单生产菇筒,待到菌种孕育两三个月成熟了,再由协会集中收集送检出口到海外去下田。据农技干部胡潜介绍,近几年来仅游洋镇就已向澳大利亚、美国、巴西、新加坡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出口830余万袋,直接创汇460余万元。着力提高质量,精心打造品牌,力促食用菌产品优质化、名牌化,常年形成产销两旺的经营势头。该县建立和健全食用菌标准体系,全面实施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加强食用菌全程质量控制,以提高食用菌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在示范带动、科技培训、产品加工、市场开发等为一体的“龙头”企业仙山菌业等带动,以及县乡科技人员常年包片进村进行跟踪技术服务和指导下,作为第一责任人的4万多菇农自觉增强质量安全意识,不使用农药,自觉降低食用菌重金属含量。同时,利用仙游县“食用菌生产大县”和“仙游巴西菇”等名牌产品的知名度,维护地域名牌产品的声誉,广拓国内外市场销路,重视提高产品增值的加工和包装新技术,提高产品档次,促进整个产业上规模、上档次,朝着高标准、高质量、名优化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