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老刘介绍,在娘娘庙村,很多和他一样搞食用菌设施园区的农民都在街里买了楼房、买了车,每天过起“上班入棚,下班进城”的生活。
老刘的食用菌园区建于2006年,据他介绍,当初建食用菌园区之初,自己手中没有充足的资金,是卧龙镇的干部,主动上门为他寻找资金支持,并以最短的时间帮他流转土地、调节水利、电力配套设施,使他的食用菌园区得以顺利建成。经过七年的发展,如今,他的园区已发展到100亩,有出菇棚40多座,雇有季节性工人12个,并拥有收储香菇的冷库一座。除去工人开支、各种花销之后,年收入保留来说也在20万元以上。如今的他,在平泉街里买了大平米的楼房,买了车,孩子也安排到县城里条件好的学校上学。
“多亏县里大力发展食用菌的好政策,才让我们这些在黄土地上找
粮食吃的农民过上了城市人的生活。如今我们是‘上班入棚,下班进城’,有事去园区看看,没事还上全国各地转转,日子过得一点也不比城里人差。”老刘高兴的说。据老刘介绍,他们村里最早发展食用菌设施园区的刘亚玉,已把产业发展到了外县,食用菌年产值高达几百万元以上。如今他所在的村子,大部分农民依靠种植食用菌脱贫致富,最近五年内,大部分人都在县城里买了楼房和车,过起了优质的生活。 平泉县是闻名的“中国食用菌之乡”。自上世纪80年代起,平泉县委县政府根据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长环境,开始栽种食用菌,多年来经过县里政策、资金的大力扶持,地方政府的努力动员,平泉县食用菌生产由一家一户的零散栽培、经营向园区化、基地化转型。在为地方百姓赢得利润的同时,食用菌产业突飞猛进发展,势如破竹般的在全县19个乡镇全面铺开。其发展范围波及全县200多个村,3万多户,从业人员达到10万人。2013年全县各类食用菌产量达40万吨,产业链产值达40个亿,提供全县人均收入3000元,产量、产值都位居全国县级第一。现在的平泉县已经形成一条成熟的食用菌种植、储存、运输、深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产品远销美、日、韩、荷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创汇2000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