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孔阳通讯员王锋杨文甫)最近,“食用菌种植大户”兼“南水北调水源涵养人”西峡正在为她的双重身份左右为难:“向左走”,选择做水源涵养人,那就意味着要保护森林,和香菇种植这个木材消耗大户说“Bye-bye!”“向右走”,接着干香菇种植的行当,那就很难确保供给南水北调的水源质量。
“为了大局,坚决给南水北调让路!”西峡县县委书记杨炳旭郑重承诺:2007年,全部取消本地木材培植香菇的指标。这是记者刚刚在该县获得的消息。
然而,西峡是占全国生产总量19.4%的食用菌种植大县,全国几乎每5袋蘑菇就有1袋出自这里。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对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率达到了43%。南水北调的水源质量保证了,可农民增收怎么办?
办法只有一个,转产。为此,该县专门聘请北京、新疆等地专家进行科技攻关,成功引进天山白灵菇种植技术,同时从外地引进杏鲍菇、鸡腿菇等近10个草腐菌品种。同时,以保护价同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客商签订收购合同,实行订单销售。
以白灵菇为主的草腐菌种植在西峡县迅速推广,有关专家估算:白灵菇等草腐菌种植在该县普及后,按照每年6000万袋产业规模,今明两年预计能节约林木7.6万立方米。
由于发展香菇替代品种,棉籽壳、花生壳、玉米芯、豆秧……以往这些几乎废弃不用的东西,如今在西峡县却成了十分抢手的“育菌材料”。
在该县丁河镇风山村村民庞建敏的菌棚里,农业经济师、县食用菌生产办公室主任孙淮明给我们算了一笔“细账”:“花130元的成本可以种200袋白灵菇,效益可达450元左右,菌渣可再种100袋鸡腿菇,再增加效益近200元,种过鸡腿菇的菌渣又可种20多公斤草菇,效益又增加100元左右,菌渣还可制沼气,最后还田,又是上好的有机肥料。”“草―菌―沼―果”的循环农业理念,已经为西峡农民所接受。②8网络版编辑:实习编辑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