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贫困,是几代承德干部群众的不懈追求。目前,全市的扶贫开发工作已经走进了“攻坚期”,许多较为成熟的扶贫模式逐渐显现。产业化扶贫是我市探索出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扶贫模式。
在平泉县黄土梁子镇,一个扶贫模式食用菌标准化示范园区改变了村民的贫困面貌。“去年我包了4个棚,出菇高峰时一天能捡4000公斤蘑菇,年收入近10万元。合作社给租好地、建好棚、发好菌,还有技术员天天来指导。出菇了,往合作社一交就来钱儿,这好事,哪找去!”村民刘占军高兴地说,“用不了几年,咱也能住楼房开小车了。”
黄土梁子镇属传统农业乡镇,大部分农民靠外出务工谋生,全镇目前仍有贫困村2个、贫困人口3000人。近年来,该镇食用菌产业发展较快,总面积达到5000亩以上,但主要集中在大户和园区,贫困农户由于资金、技术等条件限制,很难参与产业发展,食用菌产业对农户的辐射带动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
“富者越富,穷者越穷”并不是平泉县想要的结果。为实现共同富裕,该县多次组织考察学习,嫁接引入了“北京宽沟产业扶贫模式”,结合黄土梁子镇产业发展实际,将食用菌作为全镇产业化扶贫切入点,组建了平东食用菌合作社,并由其牵头建设扶贫模式食用菌标准化示范园区518亩,组织20户贫困户和8户普通农户入驻园区。
以合作社为龙头、以园区为平台、以贫困农民为主体的“企业(合作社)+加盟园区+ 产业工人(贫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由此形成。实施产业化扶贫,扶贫难题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