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善经商 爱搞科研
上世纪80年代,多家媒体对戴维浩首创“袋栽银耳”进行了报道。名气大了,却也给戴维浩带来很多烦恼。来自全国各地慕名学习技术的信件纷至沓来。戴维浩无法一一回复,便写了一篇题为《袋栽银耳技术浅谈》的文章统一作答,为此,他还聘请了一名退休老人作秘书帮他一一回信,无私地将自己的发明成果分享。
“没想过要赚钱,大家都是平头老百姓,既然来学习,那能帮就帮。”戴维浩坦言。当年,还有不少全国各地的食用菌爱好者找上门来学技术,戴维浩只好给他们举办培训班,可是他又不知道收费多少合适,结果教学过程中的材料、菌种等费用超支,办培训班亏了本。“所以现在就没有再办了。”戴维浩苦笑道。
戴维浩说,自己天性喜欢搞研究,根本不是块做商人的料。1990年前后,他创办了古田县兴华真菌研究所。不少本村、邻村的农民来拿菌种都是赊账,以至于被赊的账总共高达几十万。“当年,古田好几家比我晚做(食用菌)的,都在深圳买下好几个店面了,而我却只有一堆被赊下的账。”
2011年,戴维浩在新开的菌种生产基地碰到了一位农民。对方是古田吉巷乡兰溪村村民。“看到我,他说他还记得80年代还欠我50多元菌种钱没给我,以前经济困难没钱,现在说要还。”戴维浩告诉记者,最终他还是没收下这个农民的钱,“我的钱都被赊了几十万了,哪里还差这几十块?”
据悉,戴维浩数十年专注食用菌科研,发明的许多实用技术都无偿向社会推广。在他的帮助下,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使他所在的村成为远近闻名的食用菌小康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