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s.emushroom.net/201408/13/15-07-21-73-21325.jpg)
![](http://images.emushroom.net/201408/13/15-07-36-24-21325.jpg)
![](http://images.emushroom.net/201408/13/15-07-46-16-21325.jpg)
他从一个普通菇农,通过30多年专注食用菌生产和制种研究,成为一名土生土长的食用菌“土专家”。他发明的“袋装银耳”技术是世界首创,他先后研究食用菌相关项目一百多项,在食用菌行业中创造性地取得一个又一个骄人业绩。
在古田人心目中,他是众所周知的技术能手,他为古田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他就是古田县吉巷乡永安村农民、兴华真菌研究所所长戴维浩。
首创“袋装银耳”技术
如今,走进古田大大小小的菇棚,可以看到一条条装有菌种的袋子整齐地码放在架子上,银耳、香菇、猴头菇等食用菌从袋洞上长出。据悉,这种袋栽食用菌技术最早是从“袋栽银耳”取得突破,而后在袋栽香菇、猴头菇等多种其他食用菌上得到全面运用。这一“袋栽银耳”技术,是全球首创,是银耳栽培技术上历史性的新突破。而“袋栽银耳”的发明人,就是戴维浩。
“我是1978年发明的袋栽银耳技术。”日前,戴维浩向记者讲起了当初的发明过程。1978年,姚淑先正在古田推广瓶栽银耳技术,戴维浩去学习瓶栽技术。但是,在当时玻璃瓶的价格比较昂贵,“一瓶就要几毛钱”,而当时“一个普通劳动力一天也只能赚七八毛”。
戴维浩曾在1975年前后种过草菇,草菇的菌种装在塑料袋里,而后播种到稻草上。装草菇菌种的塑料袋让戴维浩得到启发:“既然瓶子这么贵,那能不能用塑料袋栽培呢?”戴维浩有个亲戚在福州经营速冻蔬菜,戴维浩便让其把不合格的包装袋寄过来给他做试验。包装袋有长有短,戴维浩便想到了将袋子卧放模拟椴木,而栽养料(基)模仿瓶栽的袋栽银耳技术。
“第一批卧放的搞了5袋,就成功了。”戴维浩倍受鼓舞,随后,他经过多次试验,将这一技术进一步完善,如摸清银耳栽培袋子的合理尺寸、开洞数目等。“一个袋子搞4个洞比较合适,袋子长短也要合适,太大了长不出来。”戴维浩透露。
这一栽培技术成功问世后,由于其既经济又便捷,迅速在古田全县得到推广和应用,为全县农村广大群众脱贫致富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袋栽银耳技术新的突破,为袋栽香菇、猴头菇等多种其他食用菌产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如今,袋栽银耳成为全县发家致富的支柱产业,古田银耳生产数量已占全国90%,古田县成为全国食用菌之都,无不得益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