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棒铺满大园子
银耳白,木耳黑,黑白耳花绽放在民胜镇周子坪村张家梁的青山绿水间。
温家宝总理2005在通江视察时曾说:通江的“两耳一菇”小有名气哟。秦巴山区,绿色生态;栎林无边,资源丰富。通江具有种植食用菌的悠久历史,但一直以来的分散种植制约了食用菌的产业化发展。
2009年以来,通江县统筹发展要素,创新发展机制,走出了一条“基地园区化,种植标准化,服务专业化,营销多元化”的食用菌发展之路。
为建好园区,筑巢引凤,通江搭建产业融资平台,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实行“政府投资建设施,业主租赁搞发展,农民入股增效益”的园区建设机制。
“政府要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我们集中财力,整合项目,产业园区建设到哪里,基础设施跟进到哪里。”通江县委书记范申华坚定地说,“要继续扩大园区规模,充分发挥园区示范带动作用,把两园三带的食用菌生产格局做实做强。”
通江的食用菌产业园区建设以业主投入为主,政府以奖代补重点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凡是国家、省、市的产业投资项目,优先安排在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实施,捆绑整合农业、畜牧、水利、林业、国土、建设、环保等项目资金用于产业发展和园区建设。基地建设以农户投入为主,政府以奖代补,重点对规范化耳堂和大棚建设等给予一定补助。截止目前,全县建设标准化耳堂、菇棚27000个,面积达1800万平方米,食用菌标准化栽植面积2.7万亩。
“曾总,你在成都发展得那么好,是什么原因让你回到通江发展食用菌产业?”笔者在民胜镇谭家河大桥食用菌产业园区见到了通江县绿野食品公司董事长曾坤太。
“主要是瞄准了通江发展食用菌产业的生态、资源、品牌三大优势,同时通江的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好,就象租房子一样,搬进去就可以搭锅煮饭搞生产了。”
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发展环境,吸引了20家企业入驻园区。清栎公司在碧山—梓潼坝食用菌产业园区投资200万元建立了食用菌脱水烘干厂,2009年加工食用菌干品800吨,年出口创汇300万美元。山霸王、光泰科技、康翔食品、银耳酒业等四家食用菌生产加工企业年产值均在500万元以上。
“农民把土地租给企业,每亩每年获1000元租金的同时,又在园区务工,每月收入可达1300元以上。农民也可直接用土地入股企业,成为股东。”周子坪村支部书记何维礼介绍说,“截止10月,全村已流转土地1000亩,有400人在园区常年务工。”
走进周子坪—仙人嵌食用菌产业园区,黑压压的菇棚成片耸立,满山遍野的椴木银耳和木耳沐浴在朝雾晨露之中,竞相开放,大园区托起了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