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雨后,万壑千峰,氤氲润密森,新绿满山川。基地园区,黑白耳花,清风竞娇娆,富民成支柱。
2010年,通江县食用菌种植规模达到3.1亿袋,年产值达9.6亿元,仅食用菌一项全县农民人均增收1390元,食用菌产业成为通江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
鼓起农民钱袋子
11月18日,记者见到了正在菇棚里采摘最后一批香菇的诺水河镇碧山村村民李兵。李兵因做胃癌手术,今年只种植了香菇7000袋。术后恢复得很好的他说:“今年协会提供的种子好,产量高,一袋香菇的纯利润有3块钱,我今年收入已经超过二万块。”
而李兵只是碧山村种植食用菌最少的村民。种植大户闫斌今年已收获黑木耳4000多斤,同时种植椴木香菇10万袋,全年收入超过50万元。
据该村支部书记、全国劳模杨正江介绍,全村293户中就有253户种植食用菌,人均食用菌纯收入5000元以上,全村食用菌产值达1000万元以上。
该村同时引进外贸企业四川省清栎食品有限公司,租用村里土地600亩,建起食用菌核心种植加工园区,其中核心种植区达125亩,大棚1000个。碧山村与相邻的梓潼坝村连成一片,成为通江县最大的木耳、香菇种植基地。
村民徐自兵说:“现在村里没人种田了,种粮碰上好年景每亩纯收入一年不过四五百块钱,如果自己种耳子,每亩收入再差都在三千块以上。即使自己不种耳子,把土地租给公司,仅租金每亩也有一千块!”
村民把土地流转给企业业主,除了土地租金收入外,还可到园区务工。据清栎公司总经理孙超说,他在碧山村的食用菌种植园区平均每天用工达100人以上,临时工平均日工资60元以上,固定工月工资1300—1500元。
近两年来,通江县以碧山—梓潼坝食用菌园区和周子坪—仙人嵌食用菌园区为依托,构筑起了“两园三带(以小通江河为主的银木耳产业带、以大通江河为主的香菇产业带、以城郊低山区为主的鲜食型食用菌产业带)”的食用菌生产格局。全县建立食用菌基地乡(镇)27个、专业村85个。全县常年从事食用菌生产的农户4万多户,占全县农户总户数的25%左右。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专业大户3500多户,比去年增长了30%。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专业村达30个,其中碧山村被列入农业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100个示范联系村名单。
2010年,全县食用菌生产规模达到3.1亿袋,同比增长24%,预计总产量达到15万吨(鲜品)以上,同比增长25.6%,产值9.6亿元以上,农民人均增收1390元,占农民人均增收总额的78%,食用菌产业真正地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