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农博园里,新建了一个小屋,它可神奇了——能让西红柿、叶菜和蘑菇三种习性不同的成员“和谐”地生活在一起,互相帮助,共同成长。这就是传说中的“阴阳棚”,学名叫做“多元生产温室”。
昨日,记者走进了这个小屋,它刚刚落户长春,这种高效、节水、节能的新型循环农业模式引来了不少人围观,市民看的是热闹,农民看的则是门道。
阴阳互补
你热我凉互不干扰
所谓“阴阳棚”,其实就是把大棚的中间用保温板隔开,采光面称为“阳棚”,背光面称为“阴棚”。阳面的保温板负责保持热量,阴面保证凉爽的温度,互不干扰。
“以往,我们只在保温墙南侧盖棚种植,背阴的一面就成了‘闲地’,浪费了。”农博园种植部部长张东二告诉记者,在墙的两边各盖一面棚,“阴棚”正好利用了传统日光温室中为保证后边日光温室采光必须留出的空地,使日光温室的土地利用率得到提高。
“阳棚”种植喜光喜热的蔬菜,“阴棚”保温性差一些,适合生产食用菌等作物。“喜阴喜阳的作物各得其所,节能又环保,这还是今年3月份时从山东学习引进的新型循环农业模式。”张部长说,“阴棚”确保后墙不再直接面对风雪侵害,减少了“阳棚”后墙的热量散失,有利于提高“阳棚”温度,降低温室建设的工程造价。不过他建议对此感兴趣的各位,农博园中的“阴阳棚”造价有些高,农民在家弄一个稍微简易的即可。
互帮互助
果菜叶菜菌类组成“好邻居”
记者所参观的“阴阳棚”中,种植的是西红柿和平菇,在墙壁上还有少量的叶菜。虽然它们有的喜阴、有的喜阳,可这三种植物却互相帮助、共同生存,构成了“和谐的邻里关系”。
“吐气如兰”的西红柿轻轻地吐出氧气供给平菇,而平菇则排放出二氧化碳给西红柿“补充营养”。这种供给方式听起来很复杂,“阴阳棚”中如何保证二氧化碳和氧气的互换呢?听专业人员一说,就很简单了——二氧化碳比空气重,它的输送管道就放在下面;氧气比空气轻,输送管道就放在上面。瞧,多简单,甚至不需要借助别的动力。
“你来我往”的互补方式使农作物长势喜人,大棚中的平菇三天就可以从小手指甲那么大长成手掌一般大,西红柿的成熟时间也变短了,种植效果喜人。
秘密吐槽
其它蔬菜也能和谐“组对”
记者在“阴棚”中发现了不少有趣的东西:为了保证室内温度,阴棚的吊棚上不少电风扇在送清凉,地上的平菇边吹空调边吸氧,可真让人羡慕。平菇们在哪呢?它们不是在地上栽种,而是被整齐地码着一个个鼓鼓囊囊的大塑料袋中。
“这个塑料袋里的内容相当丰富啊。”张部长说,平菇的根就在这里,塑料袋中主要的成分是玉米芯、锯末、稻糠、石灰之类的辅料。只需在塑料袋旁边划个口,平菇就“听话”地从口中长出来,“这叫定向。”这种放在架子上的立体种植,节省了大量的空间,经济效益也高。
棚内还有自动的排水系统,直接从地下抽水,一个按钮解决一大排的浇水任务,简单省时省力。今后,在东北的低温下,农民们就可以尝试“阴阳棚”模式,随意搭配、调换蔬菜的品种,只要遵循“阴面食用菌类+阳面普通蔬菜”的搭配方式即可,到时一年四季就都有收成了。
现在有很多省市正在推广这个模式。不久的将来,长春周边可能也会建起一座座“阴阳棚”,没准我们吃的蔬菜、蘑菇就是从这里种植出来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