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兴安,绿树成荫,绵延如海。
扶大户甘泉润心田
为了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这个管护区建设了规模为300万袋的特色养殖示范基地。基地占地面积35公顷,架设电线1200延长米,挖引水渠700多延长米,解决了25户养殖户的动力及水源灌溉问题,并为养殖户免费提供菌房18栋,贷款37万元。
赖迎春便是受益户之一。她从其他养殖户那里学会了食用菌养殖技术后,便开始从事食用菌养殖业。今年,她投资10万元,养殖8万袋黑木耳,还投资6万元养殖了5万袋滑子菇,产品销往漠河和本地山特产品店,供不应求。为了提高产品的知名度,赖迎春与8家养殖户联合成立了“秋之韵”合作社,注册了康源商标,使产品有了产地证明,顺利打入辽宁省葫芦岛市的市场。
带小户愿景织锦绣
这个管护区按照大户带小户、基地连职工的模式,制定了《2014~2018年林下经济发展五年规划》,将全场169名职工统计进来,制作了电子档案,确立了人均收入10万元的目标,推进管护区整体转型,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为了让职工从林下资源中获利,这个管护区将8.6万公顷蓝莓、红豆采集区承包给560名职工,一包就是30年。职工抱团发展变成了现实,提高了林下产品的竞争力。
为了解决职工食用菌技术短缺问题,管护区派了两名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食用菌养殖户进行水分管理和田间管理,提高产品质量。
作为管护区的“当家人”,管护区主任李玉峰今年投资5.6万元,养殖黑木耳4万袋,年底可实现产值11.2万元,净收入6.6万元。
马长河是管护区的一名油锯手。在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后,他投资2万元,利用管护区免费提供的场地、晾晒架养殖黑木耳1.1万袋。他还在第五管护站养大鹅20只、芦花鸡10只。目前,他已收获干品木耳300斤,大鹅也卖到了100元一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