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名人名企 » 正文

    赵金满:草根专家“一根筋”种植滑子菇走上致富路


    【发布日期】:2014-08-25  【来源】:承德日报
    【核心提示】:滑子菇生产的大敌是白、黄粘菌,这两种菌重度发生年可造成全部毁灭的损失。可防治上与市场需求存在矛盾,这两种菌用农药能防治,但市场要求不能有农药残留残毒,因此防治这两种菌只有提高识别能力,在一两袋上发生时就能认识认定,把发生危害的菌袋拿出棚外处理。
      “赵金满发财了……”今年的滑子菇还没采收,消息就在十里八乡传开了。
      赵金满是平泉县松树台乡苏杖子社区人,今年46岁。1988年初中毕业回乡务农,生产组分给他家6.5亩薄田,收入少,连供孩子上学、交电费都欠账,破旧的房屋也不能翻盖,生活十分窘迫。他意识到,照这样子下去永远也富不了,只有改变生产方式调整种植结构才行。1994年县、乡组织农村青年到外省市参观学习,他跟着去了,通过学习开阔了眼界,学到了新技术。回来后尝试着种植滑子菇,一开始缺资金怕受损失,小打小闹,以后积累了经验和资金,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收入逐年增加。经过20年的努力,赵金满的滑子菇事业成功了,他家的生活和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盖起了5间新式大瓦房上下两层,上面一层用于生活起居,下层作车库、仓库,家中添置了彩电、冰箱、洗衣机和小轿车,银行还有几十万元的存款,成了本乡有名的拔尖户,被八牌村党员推选为支部书记。他深有感慨地说:“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科学技术能改变人的命运。农村增加收入就得调整种植结构,应用新技术。”
      总结20年的滑子菇生产历程,赵金满说,他靠的是坚持和“一根筋”。
      首先是一条道坚持下去,“傻柱子打茬子——认准一块地”。他就认准了滑子菇。种植滑子菇20年,开始规模小,以后向较大规模发展,由最初的1400盘发展到今天的30亩地15万袋,这当中经历了4个低效年,因为市场的波动,收入略有盈余,但他始终未改初衷。2013年纯盈利30多万元,其他年份平均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2014年市场形势看好,收入有望超过40万元。
      第二是“一根筋”钻研技术。滑子菇生产技术是比较难掌握的,因而有不少种植户都中途放弃转行了。而赵金满有股子顽强精神,一钻到底,经过20年努力,取得了很多成果,他总结出“三个严格认真”是成功的基础。搞滑子菇一是严格认真按照操作规程,落实技术不能马虎粗糙;二是严格认真按温度要求执行,滑子菇生产中坚持温度“宁低勿高”的控温原则,初发菌时掌握在5℃左右,在田间生产掌握在20℃左右,温度不能走高,这是他经20年探索得来的“独家秘诀”;三是严格认真提高识别能力。滑子菇生产的大敌是白、黄粘菌,这两种菌重度发生年可造成全部毁灭的损失。可防治上与市场需求存在矛盾,这两种菌用农药能防治,但市场要求不能有农药残留残毒,因此防治这两种菌只有提高识别能力,在一两袋上发生时就能认识认定,把发生危害的菌袋拿出棚外处理。所以在大面积滑子菇生产中提高对病菌的识别能力是关键,这就需要经验的积累。现在,赵金满成了本乡小有名气的“草根专家”。
      赵金满20年来创造的业绩和财富,人们无不钦佩赞许。2011年被市共青团授予“致富带头人”光荣称号。
      如今赵金满信心更足。今年又投资36万元扩大发展规模30亩,到2015年计划发展到50亩。为带动大家共同致富,他吸收本村村民合作发展,现在已着手筹备物料、土地和劳动力等工作。他的发展梦才刚刚开始。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