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的时候,李登庆就开始种植金针菇,是鸡黍镇金针菇种植第一人。零七年的时候,李登庆就有了发展特色种植的想法,并到临沂考察灵芝种植,最终因为土壤酸碱度的而放弃了。2010年的时候,李登庆看到电视上讲授金针菇栽植技术的节目,他再次跟家里说了种植金针菇的想法。“金针菇是南方的物件,咱没种过,地里全都种上,效益怎样?我想不通”妻子提出了反对意见,李登庆却想得长远,金乡有些大蒜地块重茬种植,大蒜品质产量都不如以前。这几年附近的县市区种大蒜的也多了,蒜价产值也不高。
“当时大家伙也都觉得再种植大蒜不合适了,苦于没有门路,没有技术,我有点技术,为什么不先行一步,等栽植成功了,大家再一起发家致富”。经过精心培育,李登庆的金针菇当年就获利了,附近的张胡同村、单海村、前盐村乃至成武、单县的不少农户慕名前来向他学习,带动了近四十户农户种植金针菇100多亩,让一批群众富了起来。
金针菇是秋冬作物,夏季时候菇棚空闲,李登庆又琢磨怎么把这些棚利用起来。去年,李登庆到食用菌种植的主产区——福建古田考察学习,对茶树菇种植有了兴趣,他在南方住了一段时间,回家后又上网查资料、翻书为茶树菇做准备。今年四月份,他和家人投资上百万元,建成两个大棚,栽植菌袋五万个,夫妻二人每天在大棚里用心照看,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茬成功出菇,所有茶树菇很快在网上销售一空。
李登庆说,茶树菇受水量的影响较大,急冷极热的天气都不适合,他在茶树菇棚里安装了锅炉等设备,通过改良环境,打破了茶树菇种植季节的限制,使得茶树菇一年出菇九茬,一年四季都能出产。他给我们算了一笔账,“我这两个大棚能栽植20万个菌袋,每年能出菇二十万斤,按照现在的市场价每斤五、六块钱来算,刨去成本,每个菌袋保守能赚两元,这样一年就能赚四十万元”。
对于茶树菇,李登庆有更多的考虑,他把金针菇和茶树菇做了个对比,金针菇目前只能做罐头,农户嫌麻烦。茶树菇出产后,可以晾晒干,储存起来,易存放;也可以深加工做罐头外销,对于农户来说更容易管理。
为解决种植户的菌袋供给问题,他还购买了两台大搅拌机,两辆大铲车生产菌袋,给种植户提供方便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效益。“每年制菌袋的时候都得雇一些人,大体上得一百多人吧,那时候也是农闲,也算是让一部分剩余劳动力创造价值吧”。李登庆笑着说。下一步,随着栽植需要,他将继续上一批新机械,为有栽植意愿的村民创造条件,方便他们的栽植。
勤于积累,勇于探索,大胆心细,敢于尝鲜,使南方的作物在北方安了家,他利用自己的新知识新技能带领村民一起致富,这就是新时代的新农民——李登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