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本市北部山区的蓟县孙各庄满族乡,林果业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如今,全乡依托资源优势,把栗子树的枯枝烂叶变废为宝,成为栗树蘑的培养料,让林果业走上“循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增加农民收入。
昨天(9月4日)一大早,在蓟县孙各庄满族乡朱耳峪村的一处果园里,村民陈素兰忙活开了。苹果树、板栗树等果实累累,果树下搭起的一个个两米多长五十公分宽的蘑菇小棚里已经长出了白花花的蘑菇,她小心翼翼地把蘑菇采下来,然后修剪打包装箱,忙得不亦乐乎。
今年陈素兰投入了一万元在果园里搭起了四十多个小蘑菇棚。目前,批发价格是每公斤七元,采摘蘑菇的价格已经达到每公斤十元左右。“成箱要运输走了,有人上这儿采购来。有的来农家院尝后感觉挺好,就上这儿采摘来。扩大规模,这尝到甜头了。树上一点不影响,树下是额外的收入,一年(收入)两万,荒地也是荒着。”
热情的陈素兰介绍着自己今年试种的栗树蘑的生态效益。“上面果树一点不影响,地下我弄了这个(栗树蘑)还少锄草、少花农药钱,一年农药一次也不打,对果树也是绿色食品。没啥大风险,只要是水温控制好,一直都挺好的。”
栗树蘑学名叫灰树花,肉质柔嫩,味如鸡丝,脆似玉兰,还带有板栗的香味,比起“菇中之王”香菇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栗树蘑的培养料就地取材,用的就是修剪下的板栗枝杈和树叶,成本低又环保。
如今,栗树蘑成了蓟县孙各庄满族乡循环农业的“金字”招牌,不仅做到了变废为宝,更延长了生态产业链,为山区广大群众增收致富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孙各庄满族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校长郭亮说:“我们乡的板栗园有八千多亩,剪枝后的废枝子粉完之后作为料注入菌丝做出菌棒,然后我们再把它栽在地下。蘑菇采收之后,菌棒就做底肥了,明年再换个地方做在树的那边再做一个棚,再过两三年变成腐殖质,果树就不用施肥了,实现了有机化管理,农民减少肥料钱。”
去年,孙各庄满族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引进栗树蘑,只是小范围试种,收益不错。今年开始大规模推广,从河北省迁西县引进栗树蘑菌棒五万多棒,分别在荣山村、朱耳峪村和太平庄村进行树下栽植,现在已经产出鲜栗树蘑一万多公斤。
下一步,孙各庄满族乡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并积极开拓北京、河北等地市场,使栗树蘑成为循环农业的新亮点,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好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