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庆元县淤上乡石坝村村民鲁尚成的草菇地,一层层枯黄的稻草上,大大小小的草菇繁星般铺满整个大棚。而这样的场景,在石坝村几乎四处可见。
草菇是一种草腐菌,所需营养物质可从稻草等原料中得到。而草菇播种期一般在4月下旬至10月中旬,每年可栽培4到5茬。根据这一特性,庆元县农业部门推广使用“稻—菇—肥”模式,即利用稻草等秸秆资源,以标准化技术栽培草菇,栽培后的基质通过发酵、沤制形成有机肥,还施于稻田、菜地。
石坝村位于5000多亩的淤上乡
粮食生产功能区内,稻草资源丰富,也是草菇生产的示范村。每年秋收后,村民们就把稻秆收集起来作为栽培草菇的基质,在第二年春季进行生产。而随着草菇种植规模的日益扩大,近年来,该村的稻草已不能满足生产需求,甚至连附近村庄的稻草都成了“抢手货”。 数据显示,“稻—菇—肥”模式在庆元全县范围内都具备充足的实施条件——全县水稻田近12.6万亩,有丰富的稻草、大豆杆、玉米秆等秸秆资源,每年生产的秸秆有10万吨,可生产草腐菌菇类5万吨。
经过多年实践,该循环模式已在淤上乡石坝村、松源街道底村村和五三村等地推广使用。目前,全县草菇栽培面积达4万平方米、蘑菇2万平方米,生产草菇(鲜)350吨、蘑菇280吨,产值1200余万元,利用稻草等秸秆2850吨、畜粪320吨,制成有机肥3000多吨,降低复合肥施用量,节省费用600多万元。
据庆元县农业局产业服务中心介绍,采用“稻—菇—肥”循环模式,促进了菌渣有机肥的使用,大大降低化肥施用量,避免了化学肥料对土壤和农作物的副作用,同时减少了秸秆焚烧对环境的影响,实现生态良性循环,促进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稻—菇—肥”循环,更让有限的资源围着更大的效益画“圈”,实现高效、合理利用,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益,充实农民钱袋子。
今年草菇价格可观,这让菇农鲁尚成的种植信心大增——每斤草菇售价18—20元,一年种草菇的收益有8—9万元。
据庆元县农业部门统计,“稻—菇—肥”农业循环模式的实施,为该县170多户农民解决了就业,户均增收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