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什邡市湔氐镇桐林村,陈大祥在自家院子里,用新买的农机,将木屑等菌种栽培料装进栽种瓶。今年是他种植黄背木耳的第18个年头,不仅每袋单产创下种植生涯之最,纯利润也有望达到13万元。让陈大祥的木耳产量、收入双增长的,是科技人员带来的新技术。
生死考验
“癌症”曾威胁到整个产业
黄背木耳即毛木耳,既是凉拌菜佳品,又有药用价值,其耳背绒毛中含有多糖类抗癌物质。其栽培过程中易发一种真菌性病害—油疤病,称为“木耳癌症”。
什邡市是我国黄背木耳的最大产区,其中以湔氐镇种植规模最大。2000年,油疤病肆虐湔氐镇,全镇黄背木耳减产近半数。此后,油疤病几乎年年“造访”。到2008年,该镇的黄背木耳产业,用湔氐镇食用菌协会副会长朱廷清的话来说,“面临生死考验了”。每袋单产最好的只有2.2两,平均只有一两多,利润两、三毛钱。“一遇到油疤病,就只能求个保本。”
什邡市农业局经济作物管理站站长戴怀斌介绍,油疤病感染的爆发与木耳的生长环境有关,“多年种植,菌渣、有机质随意堆放、倾倒,造成局部水源和空气质量变化,导致黄背木耳比过去更易染病。”
科学实验
证明几十年的经验搞反了
2010年底,湔氐镇被选为国家食用菌技术创新转化试验示范基地。专家和技术人员一起设计并实施了黄背木耳的控温发菌、栽培制袋期、栽培袋长度、栽培基质石灰用量、基质含水量、基质灭菌时间等系列试验方案,研制出10多项技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