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栗树蘑从一钻出来就像是一个凸起出来的小山包,随着长大,从底部就开始形成分枝,越长分枝在土上铺展的面积就越大。浇水时一些泥如果浇到栗树蘑叶片上,不好被洗掉,就会影响栗树蘑的口感,采收时,菇农们都要把这些弄脏了叶片削掉。
孙各庄满族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校长郭亮说:“我们因地制宜,根据果园树下的地理环境,把蘑菇棚灵活的大小宽窄搭建,天津地区就我们一家,我们提供技术。非常简单,只要控制好温度、湿度就没问题了,采摘期从五月中旬到十月中旬。”
这蘑菇长这大个儿,可是蘑菇棚却很矮,只有五六十公分高度,并且呈四十五度角向一侧倾斜,同时在矮棚上还覆盖了一层薄薄的稻草。
孙各庄满族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校长郭亮说:“高度适合采摘就行,高度五六十公分,便于控制温度、湿度。倾斜是便于采摘。菌棒的高度大概在二十五公分左右,挖的深度也是二十五公分,做完之后一圈盖上塑料布,目的是防止往里流水。这稻草是控制温度的,到中午两点左右里面放一次水,敞开也是为了降温,蘑菇生长的最佳温度是二十八度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栗树蘑的培养料就地取材,用的就是修剪下的板栗枝杈和树叶,成本低又环保。
孙各庄满族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校长郭亮说:“我们乡的板栗园有八千多亩,剪枝后的费枝子粉完之后作为料注入菌丝做出菌棒,然后我们再把它栽在地下。蘑菇采收之后,菌棒就做底肥了,明年再换个地方做在树的那边再做一个棚,再过两三年变成腐殖质,果树就不用施肥了,实现了有机化管理,农民减少肥料钱。”
去年,孙各庄满族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引进栗树蘑,只是小范围试种,收益不错。今年开始大规模推广,从河北省迁西县引进栗树蘑菌棒五万多棒,分别在荣山村、朱耳峪村和太平庄村进行树下栽植,现在已经产出鲜栗树蘑一万多公斤,在此基础上孙各庄满族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帮助村民统一制作标识和包装,提高产品档次。
当地越来越多的农民种起了大蘑菇,孙各庄满族乡农民现在是经验越来越多,种出的蘑菇个儿顶个儿。其实,很多地方都有特色资源,如果能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就能像孙各庄满族乡一样,让特色资源变成特色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