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黄可辅助抗癌治疗,具有抗氧化性和提高免疫力,止血活血降血糖、抑菌消炎的等其他药理作用。桑黄应用于传统中医药可用于治疗痢疾、盗汗、血崩、血淋、脐腹涩痛、脱肛泻血、带下、闭经等,用于中国、日本、韩国的现代医药可辅助治疗癌症、肝炎、利尿剂(日本)、养颜等。蔡为明研究员讲到,浙江工大2006年开始开展桑黄多糖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和结构修饰研究;2009年丽水一企业从韩国引进桑黄菌种开展人工栽培试验取得成功;2011-12年发现野生桑树桑黄,开启一个桑黄研发热潮;2013年10月在杭州召开了“海峡两岸灵芝桑黄研讨会”。2014年4月在杭州召开了“海峡两岸桑黄研究与产业开发”研讨会,浙江省展开了一系列的桑黄研究开发工作。蔡为明研究员指出,桑黄产品开发存在尚未列入《中国药典》、没有列入 “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没有列入“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的问题。
谈到桑黄的人工栽培技术,蔡为明研究员介绍,桑黄主要采用大棚袋栽、立地、割口出子实体的人工栽培方式,春季栽培是在1月份接种,3月下旬排场,4月初割口,7月--9月中旬采收;秋季栽培是在7月中旬接种,9月上旬排场,9月中旬割口,11月底-次年4月采收。栽培配方为:桑枝木屑78%、麸皮10%、玉米粉10%、石膏1%、糖1%;含水量50-55%。装袋、灭菌、接种与培养过程一般采用17×33×0.0045cm 的栽培袋,常压或高压灭菌,接种后在20-25℃ (>10 ℃,<33 ℃)、避光培养,定时通风换气。排场、割口催蕾在3月下旬或9月上旬,菌包直立排场,间距10-15cm,排场15~20天后,菌包转色成黄褐色后,在菌包中下部割4~6个弧形口,弧长5cm左右。催蕾期棚内温度控制在15~32℃,湿度80%左右,较强的散射光(500-1000lx),保持割口良好的湿度。出菇期即在原基形成至分化开片时,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90%~95%,生长期控制在85%~90%,子实体趋于成熟有孢子产生时,降至80%左右;最适温度为25~28 ℃(>10 ℃, <38 ℃);每天通风2~3次,每次半小时。待菌盖嫰黄色生长圈消失转为金黄色至棕黄色、表面见有孢子粉时,及时采收,及时烘干或晒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