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著名食用菌专家,1944年出生于山东济南。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农业科学院外籍院士。吉林农业大学原校长,吉林农业大学菌物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菌物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第四届、五届成员,中国菌物学会理事长,中国食用菌协会副会长,食药用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尽管木耳、香菇、金针菇已经成为人们餐桌上的常客,但是在很多人眼中,这些被称为“菌类”的蘑菇们大概就是一个个有形“大细菌”。“菌类”是细菌吗?食用这些菌类食品究竟是否如社会上传闻的有诸多禁忌?小小的蘑菇怎样带来巨大的效益?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拜访了食用菌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
记者:在很多人眼中,食用菌和细菌基本上是一种东西,从专业的角度看是这样的吗?作为食用菌的研究者,您怎样定义食用菌?
李玉:细菌的“菌”和食用菌的“菌”是两码事。汉字中,菌字作为食用菌的含义使用有上千年的历史,中国的菌类指的是蘑菇。汉代的《神农本草》就有“灵芝上品”的记载。更早以前,以灵芝为代表的菌类作物,是用于佩戴在身上,表达自己美好气质的,这一点,《洛神赋》和《老子》中都有体现。
细菌是近代词汇,来自日本语的翻译,指的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小型、原始单细胞生物。从微观定义上看,细菌指的“菌”是原核生物,肉眼不可见;食用菌的“菌”是真核生物,是肉眼可见、手可采摘的。这两种虽然都叫“菌”,事实上两者有本质的区别,只不过是这两种东西恰好叫了同一个名字而已。
我给食用菌总结了3句话:一是实现了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二是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三是支撑国家食物安全、
粮食安全的生力军。分析“菌”字,可以看到,草字头代表祖先认为菌类是一种植物,下面的“囷”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廪之圆者”,就是说我们的祖先认为蘑菇是一种植物,是圆顶的粮仓。打个比方,如果有一天世界末日来了,所有的植物都不能继续生长,只剩下一些秸秆的话,我们照样可以用种蘑菇的方式把它变成可食用的 粮食。 世界上没有菌类会怎么样呢?我们可以想象一下,由于没有菌类的分解作用,放眼望去,秸秆、枯枝、落叶堆积如山,尸体废物堆积如山,世界将是不堪忍受的世界,只有用菌类把这些分解,让他们成为无机物分子,回到大气土壤当中,循环往复,地球才是平衡和谐的。可以说,有菌类才有和谐的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