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对致幻蘑菇最早的文字记载于16世纪西班牙的著名史书《新西班牙物品通史》,在该书中描述了致幻蘑菇的功效和用途,相关的蘑菇图案在玛雅人早期文献的“宗教图”中也有描绘,在中南美洲出土文物中还发现了许多蘑菇石雕,这些石雕可能是玛雅人崇拜宗教的遗物。
美国真菌学家沃森曾亲自参加了墨西哥阿兹台克族和马查台克族崇拜蘑菇的传统仪式。在他的《蘑菇,俄国及其历史》一书中,记叙了这种亲身经历:在宗教仪式上唱颂歌时,土著们在祭司指导下食用“神蘑菇”,很快出现幻觉和幻象,于是仪式进入高潮。
这些足以显示致幻蘑菇与宗教的深刻渊源。但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科学的发展,以蘑菇崇拜为基础的宗教仪式多已发生改变,只有极少数地方仍保留着古老的风俗。
医学应用:科学家的利器
目前科学研究显示,致幻毒素在诊断和治疗精神疾病、帮助吸毒者戒毒、辅助心理治疗、抑制病原菌等方面都有作用
致幻蘑菇被中南美洲的原住民在宗教活动中用了上千年,直到1957年沃森发表了一篇关于裸盖菇的文章,人们才开始关注到这类神秘的蘑菇。
1958年,瑞士化学家霍夫曼等人从墨西哥裸盖菇中分离出两种有毒物质,称之为裸盖菇素(赛洛西宾)和脱磷酸裸盖菇素(赛洛新)。
以此为标志,“神蘑菇”的时代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其在医学上崭露头角。
邓旺秋介绍,致幻蘑菇的毒素作用机理研究目前还未完全清楚。通常认为,裸盖菇素首先进入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而后到达神经系统激活5-羟色胺受体(5-HT),从而引起神经兴奋作用和生理机能的变化。
有文献指出,蛤蟆菌的主要有效致幻成分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蟾蜍色胺,可能还有其他吲哚类化合物,能引起色彩幻觉。最有意思的是,这类化合物在人体内不被降解,被排泄出来后可重新作致幻剂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