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开始,家住定边县纪乡张畔村张伙场村民小组的秦连山一家可谓喜事不断:一是老秦的蘑菇事业做得风生水起,一个大棚里种植蘑菇后几个月的收入就抵得上全家百余亩田种粮的收入;二是两个儿子大学毕业后返乡跟着老秦一起干,准备在小蘑菇中找寻发家致富“金钥匙”。
今年49岁的秦连山当年在部队的时候,从战友处学得了一手种植蘑菇的好技术。1989年,从部队退伍后,老秦就开始尝试种植蘑菇。
“由于当时人们对蘑菇的了解有限,再加之市场不成熟,蘑菇卖不出去,自己的种植并没有取得成功。”秦连山说。这几年,随着人们对蘑菇营养价值认识的提高,蘑菇越来越多地成为餐桌上的家常菜,他思索再三,决定重新拾起蘑菇种植旧业。
秦连山考察得知周边十里八乡没有人种植蘑菇,而且自己家住的张伙场村距离定边县城只有16公里,交通便利,有利于蘑菇销售运输。于是,去年3月,天气转暖后,老秦就和老伴儿王佰艳在自家后院的一亩地上搭建了一个简易大棚,在里面种起了蘑菇,前后累计投入不到4万元,主要用于购置消毒室、锅炉室等基础设备。两个月后,第一批蘑菇正式上市,销往定边的各大批发市场。由于他种的蘑菇肉厚味佳,不到10分钟便被各路商贩抢购一空。
“以今年为例,5月份开始采摘蘑菇,每次采摘100公斤左右,以每公斤16元销售,3个月下来,收入远远超过3万元。”老秦乐呵呵地说。采访中,老秦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说,自己家里将近有80余亩土地,加上每年承包其他村民闲置的土地,总共差不多有100亩。地虽不少,但要靠天吃饭,即使风调雨顺,收入也仅有三五万元。现在种植一亩蘑菇,收入就相当于过去百余亩田一年下来种粮的收入。
面对丰厚的回报,老秦的心里更有底了,坚定信心要将“蘑菇经”念好。他计划再修建6个标准大棚,每个面积达500平方米,并成立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村民一起种植蘑菇。
“其他村民要是都会种蘑菇了,你不怕抢了你的生意?”记者问道。
“种蘑菇的村民多了,产出的蘑菇就多,到时候可以集中销售,将张伙场村打造成周边地区有名的蘑菇生产基地。”老秦信心满满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