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桓仁满族自治县八里甸子镇秀里村村民孟兆奇一次卖给商贩3200多斤干香菇,收入12万元。拎着钱袋子的他激动地对记者说:“遇上今年这样的年头,若没有村里和县扶贫办的支持,咱这平头百姓能赚这么多钱就是个梦”。
今年40多岁的孟兆奇,两口子都是老实本分、勤奋能干的庄稼人。8年前,他在承包田里搭起大棚种起了香菇。今年他在村里和县扶贫办的扶持下将种植规模扩大了1倍,种了1.7万袋香菇,虽然盛夏高温天气坏掉了2000余袋,但剩下的1.5万袋依然获得了好收成,去掉成本总收入13.5万元。他说,自己种植香菇已8个年头,数今年灾情最重,也数今年效益最好。
像孟兆奇这样的农户,在秀里村还有30多户。秀里村坐落于面积10.5万亩的大山沟里,是个经济发展后进村。在该村9.6万亩山林中,约有1万多亩适宜发展食用菌和干坚果。为促进后进村转化升级,去年6月镇党委将有组织能力、善经营管理的镇纪委书记潘东辉派到秀里村兼任党支部书记。今年初,经过多方考察论证,潘东辉和村干部看准了食用菌和大榛子这两个投资少见效快的赚钱项目,多次聘请当地食用菌生产大户和省农学专家来村“讲经”,传授相关技术,引导群众立足本地优势发展特色经营。潘东辉还积极协调县扶贫办,以优惠条件,贷款20万元扶持农户种植香菇滑子蘑。虽然今夏因高温和管理不善造成很大损失,但全村产量达到122万斤,产值达472.5万元。
同时,村里还有20多个种植食用菌和养鸡、养林蛙的农户,过去都是小打小闹。在县扶贫办低息贷款扶持下,生产规模均扩大了2倍以上,提升了抗风险能力,效益普遍看好。最突出的是养鸡、养林蛙的农户,每户收入都达到5—8万元。
孟兆奇等一批专业大户的崛起,在秀里这个山沟沟里引起了强烈反响。他们的创业实践唤醒了沉睡多年的生态资源。刚从外地考察回来的潘东辉说,明年准备扶持农民再上一批特色产业项目,让更多农户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尽早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