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在高儒村灰树花种植基地,10多名工人忙着将接种好的第一批约10万根菌棒入棚培养。再过个把月,这些菌棒上将长出朵朵灰树花。
从培植到经销,灰树花基地的主人叶少伟和菌菇已经打了30年交道。“灰树花对环境要求很高,我找了两三年都没有发现合适的地方,直到意外遇到沙畈。”叶少伟是庆元人,他说,很多人说庆元黄田最适宜栽培灰树花,但从试种情况看,灰树花在沙畈出菇更快,品质更好。
沙畈的区域小气候、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和试种的结果,坚定了叶少伟的信心。在投入400万元后,他准备扩大投资,形成年产100万袋菌菇的规模。他说,如此规模的种植基地至少在华东地区可称老大。沙畈已经成为叶少伟的大本营,目前他已经举家迁到金华。
正是看准了沙畈的自然条件,今年4月,市区的吴文英筹集130多万元资金,在辽头村流转30亩左右土地,开始规模化开发黑木耳产业。在连片的菌田里,数万根菌棒躺得整整齐齐,预计春节前首批黑木耳将上市。“黑木耳种植最重要的就是水,哪里的水有沙畈好?”吴文英说,她的这个项目对当地老百姓也是一种示范,因为种植黑木耳对设施要求不高,在基地里干过的老百姓掌握了技术,到时候完全可以自己干起来。
杭州客商郑泽杰在石宫村的投资也是大手笔。这位在上海开办“上海邦德学院”的投资者,被沙畈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发展潜力吸引,投入1000万元,成立了浙江石宫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石宫村和黄坛村流转1300多亩土地,打造猕猴桃产业基地。
在六苟村,由正方米业投资兴建的百亩原生态稻米产业园丰收在望。“尽管售价比市面普通米贵10多倍,但还未收割,这些稻米已经销售一空。”基地负责人老祝指着绿油油的稻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