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在黄甲街道一里坡社区的一片山林间看到,一群人正在那里挖土刨坑。难道他们是在植树造林?一打听,才知这是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园艺所的专家们在搞农业科研——“蚁菌共生,助农增收”。也就是利用白蚁来人工培育鸡枞,如果成功的话,其高附加值将为广大农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在现场,只见专家们正在指导当地村民在山林间挖土,刨出几十个土坑,并将一些植物源材料如木头、干草、落叶等“饵料”放进去,以便吸引白蚁前来“安家落户”。
“等一段时间,它们就会到这里筑巢。”市农科院课题组负责人曾先富告诉记者。
“待到项目研发成功,这不仅能为广大农户造福,还可起到保护森林生态平衡的作用,变害为宝。”
据悉,按照这样的思路,该课题组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计划实施“蚁菌共生,助农增收”项目,开始为现代农业发展探索一条特殊的创造商机和财富之旅。“目前才进入第一步——把白蚁逗过来,然后再利用白蚁、菌圃培养菌类,其中,有一些菌种还是人们席上的珍肴佳品。例如,鸡枞,四川称斗鸡菇或伞把菇,在食用野生菌中被人们奉为珍品,市场上每斤起码几十元。此次若能取得成功,将填补人工条件下培育鸡枞的空白,对于农业发展和科研进步都具有重大意义。”曾先富表示。
问及“蚁菌共生,助农增收”科研项目的可行性和理论依据,曾先富告诉记者,科学家们最近在观察和研究中发现,白蚁一定程度上和人类社会的农夫非常相似,它们在5000万年前就会种植“庄稼”,和人类种植庄稼一样,白蚁也懂得“施肥”,肥料就是它们自己的排泄物。它们还懂得“除草”,它们不仅会将与真菌作物竞争的其他野生菌类的孢子拣出来搬走,而且会利用自身制造的抗生素作为“农药”,以抑制生长,并且会利用各种植物、种子及幼虫粪便来“施肥”,尽心尽力来照顾它们的“蘑菇园”。
曾先富解释道:“在蚁巢中,白蚁为鸡枞提供培养基并抑制其它微生物(有害的野生菌类)的生长;鸡枞帮助白蚁降解‘食物’(白蚁赖以生存的植物源‘食材’是木头、干草、落叶等),并为白蚁提供营养丰富的菌丝体(小白球)。通过白蚁婚飞和筑巢等活动,使鸡枞的‘种子’得到远距离传播。在农业上,科学地研究开发蚁菌共生的现象,使得白蚁取得了以前不可能达到的有着充足资源的地位,为我所用大有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