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泡杯伞属是蘑菇目口蘑科真菌,部分物种是重要的食用菌,因其菌盖和菌柄表面具有囊泡状的膨大细胞,有人将其独立成属,但其属级地位一直饱受争议。
很久以来,在我国东北市场上白漏斗囊泡杯伞这个种一直作为野生食用菌出售,但却没有一个可靠的科学名称。
近日,中国科学院东亚植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杨祝良研究组,通过近二十年来野外考察积累及与国内外同行开展合作,重建了囊泡杯伞属真菌的系统发育关系,并对该属的单系性、物种多样性和演化历史进行了研究。
饱受争议的属级
囊泡杯伞属是蘑菇目口蘑科真菌,部分物种是重要的食用菌。杨祝良研究组研究的囊泡杯伞属原隶属杯伞属,因其菌盖和菌柄表面具有囊泡状的膨大细胞,有人将其独立成属,但其属级地位一直饱受争议。
杨祝良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对囊泡杯伞属的争议主要体现在许多真菌分类学者并不认可其属级地位,如美国学者就将该类真菌归隶于杯伞属。
这里的杯伞属包含了数百种菇类,这些菇类菌褶垂降到菌柄,秋季在林中地上或腐枝落叶层或草地上,单生或群生,可供给人类食用。据估计,杯伞属在全球大约有300种野生物种。
杨祝良指出,囊泡杯伞属内物种的划分也有分歧,如日本学者认为白漏斗囊泡杯伞仅是沟褶杯伞的一个变种,韩国学者则认为它是杯伞属一个独立的种,英国学者曾将该属的个别物种误置于鸡油菌属或杯伞属中。
纯属偶然的研究
“对囊泡杯伞属开展研究纯属偶然。”杨祝良说,“1990年前后我在研究西双版纳的蘑菇时,就意识到热带亚洲的一个囊泡杯伞属物种被误置于鸡油菌属中,但当时只是猜测,没有科学证据。”
1997年底,杨祝良从德国留学归来后来到昆明植物所工作。昆明植物所内有一个元宝山,是真菌繁衍的理想场所。
杨祝良于1998年的夏天在元宝山关注到了囊泡杯伞,但因资料缺乏、标本有限,没法确定它是什么,就将其搁置下来了。
2006年,在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资助的中德合作科研项目(PPP)支持下,杨祝良到德国马尔堡大学开展合作研究。“在德国同行的帮助下,我们得到了欧洲囊泡杯伞属的标本,并研究了采自斯里兰卡的有关物种的模式标本,证实我1990年的猜测是正确的。”
“若没有机会研究这些标本,便没有发言权,也不会有多少新发现。”杨祝良认为,自己研究组对囊泡杯伞属标本的积累离不开国内外同行的支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