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产业动态 » 正文

    从养猪能手到种菇专家


    【发布日期】:2014-10-23  【来源】:福州日报
      从单纯生产到紧跟市场
      站在菇棚下,肖仕校说起种菇头头是道。“配料把关、高压接菌、出菇管理和采收管理,是食用菌的四道关键程序。从目前的长势来看,出菇前的程序符合规范。”肖仕校说,经过几年发展,种菇的技术已不在话下。
      其实,种菇并非一帆风顺。“2011年底,受市场不景气、销售渠道不畅等叠加影响,食用菌价格一落千丈。”肖国水说,当年不但没赚钱,还把本钱都亏进去了。
      村民们深刻意识到,种菇和养猪一样,没有经验是行不通的。除了生产管理,销售渠道不畅是失利主因。“菇是没有问题的,主要是我们自己没做好。”不甘心的菇农们,在分析失利原因后,决定“再赌一把”。
      “酒香也怕巷子深”,必须要有自己的销售团队。2012年,在合作社的动员下,在福州从事保险销售的“80后”老乡肖尚兵,回村承担起菌菇业的销售重任。肖尚兵果然不负众望,他从在福州市区摆摊,到进驻永辉超市,很快就打开了销路。
      凭着一股拼劲,菇农们终于打了“翻身仗”,扭亏为盈。他们当中,也涌现出了采购能手肖尚文、财务能手陈秋菊、技术能手肖祥院、现场管理能手肖尚江等一批“土专家”。而他们,曾经都是响当当的养猪能手。
      从单一赚钱到抱团发展
      “种菇不比养猪差,既留住了青山绿水,又招来了金山银山。”肖国水说,以去年为例,村里合作社生产食用菌280万袋,实现盈利392万元,成员人均收入22050元,是同年当地农民人均收入7569元的2.91倍,“预计今年产值可以达到2000万元”。
     
      肖国水说这话是有底气的。他说,最初的时候,村里要从宁德古田请技术人员,现在不少人都可
    以去古田当老师了。为了提升生产理念,村里还鼓励菇农走进学堂。仅今年,就有3人报名参加福建农林大学举办的新型职业农民食用菌大专班。
      种菇赚钱了,如何把“钱途”铺得更远?对此,岐峰村的菇农们也有自己的答案。他们的共识是,少分红或暂不分红,加大投资提升菌菇的生产条件,同时考虑多元化发展。去年以来,他们投入近300万元,将178个食用菌草棚改造为钢架大棚,并兴建了大面积的冷藏库。“技术革新后,现在菌菇成品率可达95%,而以前最多只有80%。成本降低了,利润升上去了,真是‘钱生钱’。”肖国水说。
      “这些年,无论走到哪里,只要与食用菌有关的,我们都要想方设法凑上去,切磋交流一番。”肖国水说,这两年,合作社多次应邀参加省内外的专业展销会,“不在卖多少菌菇,而在于交朋友,在于提升岐峰香菇的知名度”。
      前不久,2014年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名单公布,岐峰山水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榜上有名,成为今年福州市唯一获批的国家级示范社。“养猪时个个都是能手,转产后又成了种菇专家。岐峰村的变化证明,我们的农民特别聪明!”霍口乡乡长钟立强说,角色的转变,既是农民朋友观念的转变,更是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而这些变化,正是敖江流域生态建设的最佳诠释。
      离开岐峰村时,记者了解到,岐峰村的菇农们正在谋划一个新的“大手笔”:准备在福州筹建一家门店,专营合作社的农产品,打造一个线上线下互动的销售平台,让岐峰村的菌菇走得更远。
     
     
    关键词: 食用菌 花菇 黑木耳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