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银耳协会主办,中国食用菌协会、四川省食用菌协会协办的第三届中国·通江银耳节于10月17日在通江县高明新区石牛广场隆重开幕。
通江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地处秦巴山区腹心地带。全县幅员面积4116平方公里,辖49个乡镇、524个村,总人口80.2万。素有“一府三乡”(川陕苏区首府、中国红军之乡、中国银耳之乡、中国溶洞之乡)的美誉。
通江历史悠久,积淀了厚重的人文风情
通江古属巴国,秦属巴郡,西魏置县,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擂鼓寨新石器遗址是通江史前文明的见证,千佛崖唐代七级浮屠、白乳溪净土变佛雕,堪称“国之瑰宝”,“米仓古道”贯通蜀道天堑,“川中八柱”之一的得汉城记载着从秦汉到现代的游击战争奇迹,毛浴古镇古老的四合院、幽长的小巷遗留着明清古建筑的历史风貌,梨园坝村、鹿鸣山村传统古村落深刻遗存着农耕时期通江乡村社会的历史文化面貌和家族数百年聚族而居的生活形态,巴人文化遗址、三国文化、佛教文化、白莲教兰号义军大本营旧址等,讲述着历史的沧桑;“巴山夜雨”成就文人佳话,清顺治、康熙、雍正年间的通江“三李”(李蕃、李钟壁、李钟峨),人品和文章,时人称“一门衣冠,九蜀无双”,其文集《雪鸿堂》选入四库全书,李善济撰写的蜀中第一长联——青城山长联名扬四海……《薅秧歌》歌咏劳动之乐,《巴山背二歌》情韵悠远,《豆芽葱蒜叶》唱出国门,通江剪纸展现纯正巴山风情,通江石雕精雕细琢出巴蜀人文……
通江传统光荣,记录了波澜壮阔的革命风云
1932年,红四方面军挺进通江,建立了以通江为首府的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当年,23万通江儿女就有近5万人参加红军,到新中国成立时仅幸存4000余人。原国家主席李先念、副主席廖承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徐向前元帅、许世友、王树声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通江为川陕革命根据地首府,为革命战争的胜利运筹帷幄近3年之久,共和国446位将军在通江戎马倥偬,历经空山战役等数百次战斗,粉碎了敌人的“三路围攻”、“六路围剿”,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在毛浴镇召开的红四方面军党政工作会议上制定了“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训词,成为光耀千秋的“红军精神”。
通江县有“露天博物馆”之称,全县红军遗址、遗物、文物、革命旧(遗)址、纪念建筑物共216处,红军石刻标语3000余幅,遍布通江城乡。其中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总政治部、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和红云崖红军石刻标语“赤化全川”被国务院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有保存完好的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党校——川陕省委党校和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王树声居住和办公的“五一村”、“空山坝大捷”等旧址。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埋葬25048名红军烈士,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