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丰收时节,朵朵银耳如花绽放,耳香芬芳。
今年种银耳能够挣将近20万元。”10月8日,通江县陈河乡银耳种植大户任卓映在耳堂里一边采摘银耳,一边盘算着银耳账,一朵朵白花花的银耳映衬出他灿烂的笑脸。
同样高兴的还有通江山霸王野生食品公司董事长牟桄亿。公司8月推出的罐装银耳汤饮料在市场一炮走红。“目前产品供不应求,上海、北京、深圳等地的客户货车一大早就在厂里排队装货。”牟桄亿说。
因为银耳,通江正渐渐地从一个普通农业小县走向特色农业产业化强县。银耳成了通江经济腾飞、群众致富的推动者和见证者,也成了通江县一张烫金的名片。2013年,全县种植以通江银耳为主的食用菌达3.5亿袋,产值达18.2亿元。今年,全县种植食用菌达4亿袋,产值有望突破22亿元。目前,全县建立食用菌基地乡(镇)25个、专业村75个,超过5万名耳农实现了增收致富,全县农业总产值的近三分之一来自银耳为主的食用菌产业,真正形成“一县一业”,走出了一条以通江银耳为主的食用菌产业特色县域经济发展新路径。
走进通江的田野乡间,不时可见一根根耳棒上,开放出一朵朵洁白的耳花,微风吹来,耳香芬芳,韵味悠长;座座标准化耳堂内,一群群采耳人忙得不亦乐乎,脸上绽放出丰收的喜悦;土特产市场内,人流如织,鳞次栉比的银耳专卖店展示着银耳市场的繁荣,操着不同口音的顾客在大包小包地选购银耳……
一座座耳堂、一根根耳棒,不仅装扮了通江的山山水水,更致富了一方百姓,成了当地群众致富奔康的“舌尖上的银行”。在通江,银耳产业直接带动本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向银耳产业转移,耳农达5万人,常年在银耳基地、园区务工人员达5000人,银耳酒、银耳饼干、银耳罐装饮料、银耳保健品等深加工产品不断推出,延长银耳产业链条的同时,也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力的转移。以通江银耳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已成为通江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群众增收致富的第一项目,许多群众依靠银耳产业走上了致富之路。如今的通江,耳农生活殷实富足,居住环境优美,文化生活丰富,日子越过越红火。
以通江银耳为主的食用菌产业的迅猛发展,也推动了通江农村发生着真真切切的变化。围绕产业建新居,杨柏乡仙人嵌村,陈河乡河坝场村、陈家坝村,诺水河镇梓潼村、碧山村等依靠食用菌产业发展建设新农村的典型,使通江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初步形成了一批环境优美舒适、银耳文化特色鲜明的宜居耳乡新村。
如今,通江银耳的魅力已经远不止于“天生雾、雾生露、露生耳”的天孕珍品和餐桌上令人垂涎的珍馐,而是舞起了种银耳、采银耳、深加工银耳、售银耳、银耳养生文化旅游的银耳产业一条龙。通江大力发展银耳养生文化旅游,开通银耳养生文化旅游专线,积极拓宽增收致富渠道,为新农村建设和增加农民收入找到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富民之路。通江成为都市人避暑休闲、采耳体验,品尝银耳佳肴、享受乡下宁静生活的最佳地点。今年1至9月,全县接待游客达238.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75亿元,银耳养生文化旅游给耳农带来了额外收入。如今,到通江去,可以到隐匿于山野间的耳堂采摘银耳,可以到农家乐品尝银耳佳肴,也可以在耳农家中购买最正宗的通江银耳。采耳、品耳与农家休闲成为通江银耳养生文化旅游的新风向,银耳产业已由过去的传统产业、支柱产业蝶变为民生产业、富民产业,银耳改变了通江农民的生活,也改变了农村的面貌,为耳农增收致富插上了“隐形的翅膀”。(转自《巴中日报》)(图片由通江县摄影家协会、县新闻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