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名人名企 » 正文

    终身的伴侣——记银耳“土专家”屈全飘


    【发布日期】:2014-10-27  【来源】:通江县人民政府网  【作者】:张敏
    【核心提示】:屈全飘,终身致力于银耳栽培技术研究,从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成为全国著名的银耳专家、劳动模范,曾受到李先念主席的亲自接见。先后在通江县科协、银耳局任职,退休后被省农科院聘为银耳研究员。研发出“巴—1号”、“7902号”菌种;《温度与湿度优选法》、《红粉链孢霉的防治》、《瓦灰霉的防治》等技术获省科技成果三等奖,为通江银耳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涪阳镇龙骨头村四社,海拔600米。10月11日,行走在苍松翠柏间,年近古稀的屈全飘让笔者不断回味“老牛明知夕阳短,不需扬鞭自奋蹄。”这句话。

     

     

    屈全飘,终身致力于银耳栽培技术研究,从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成为全国著名的银耳专家、劳动模范,曾受到李先念主席的亲自接见。先后在通江县科协、银耳局任职,退休后被省农科院聘为银耳研究员。研发出“巴—1号”、“7902号”菌种;《温度与湿度优选法》、《红粉链孢霉的防治》、《瓦灰霉的防治》等技术获省科技成果三等奖,为通江银耳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与银耳结缘

    1962年,初中毕业的屈全飘回到家乡涪阳镇——通江银耳盛产乡和发祥地,目睹通江银耳在祖辈沿袭下来的老法生产中每百斤耳棒出耳率才3%、产银耳0.13两,极大浪费森林资源和耳农时间、劳动力。他暗下决心:钻研科技,改革银耳生产方法,提高单产。从此,他系统学习银耳栽培、加工、管理技术,与银耳结下了不解之缘。

    1967年,屈全飘在华中农学院杨新美教授的指导下,学会了“孢子分离法接种技术”;1968年春,首次买回两瓶菌种在生产队试种,收获干耳750克,相当于传统生产产量的六倍多;1969年,大胆创建简易菌种培养室,生产菌种110瓶,在县内五个公社试种,获得成功;1972年,上海农科院和西南农学院六位教师到通江采集耳种,与县外贸站共同研究用菌丝菌种种植银耳,1973年,以菌丝菌种栽培银耳的新技术被全面推广;1974年,屈全飘、苟文级等人经过多年研究,将通江银耳的香灰菌丝与福建银耳的菌丝配对共生,培育出保持通江银耳传统特点,肉头厚、胶质重,又保持福建银耳生长中不易发黄、变红、腐烂等特点,且适合通江自然环境栽培的新型银耳菌种。此菌种1983年由四川省生物研究所认定为“7902”号株系。

    致力研究银耳

    屈全飘家,两层吊脚小木楼,院里铺着青石板,室内陈设简单,用大方桌搭成的简易实验室里整齐地摆放着酒精灯、试管、镊子等器材。就是这间小小的实验室,成就了一个“银耳专家”!

    1978年成立县科学技术协会以后,屈全飘通过技术培训、科普讲座、《通江科普报》、科普电影等方式推广、普及银耳生产新技术;同年,“人工新法接种银耳”获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革命委员会颁发的奖状;1979年,“推广优选法栽培银耳”获四川省革命委员会颁发的“推广‘双法’会战重大成果三等奖”;1983年,“提高通江银耳产量”获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科学技术成果四等奖,同年“锯木屑栽培银耳、木耳”技术获得成功;1985年,“通江银耳原子辐射育种”课题结题;在他与同仁的不懈努力中,1987年,通江银耳产量就高达40万斤。

    上世纪90年代,由于菌种品种老化、瓦灰霉侵害,全县银耳产量再次明显下跌,耳农损失惨重,屈全飘、李福祥等一边调查一边研究,终于研制出预防瓦灰霉的新品种巴—1、巴—2,每百斤耳棒的出耳率达95%、产银耳1.2斤,是老法的近100倍。2013年,通江县产银耳17952吨,产值3.01亿元。

    他还积极探索袋料香菇、椴木香菇、袋料银耳等系列栽培方法,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提高单产,并和省农科院等院校合作,开发出银耳八宝茶、通江银耳降脂通便胶囊、通江银耳天然饮料等产品,提高通江银耳产品的附加值。他还利用业余时间,编写了《通江食用菌》、《银耳香菇、黑耳椴木栽培》、《红粉链孢霉的防治》、《螨虫的防治》等书籍,自费一万元刊印送给耳农。

    终身的伴侣

    屈全飘的一天是忙碌而充实的。早上5点就到耳堂敞门、洒水,观察银耳的生产态势,捉虫、摘除烂耳等,为了保持温度,9点就关上耳堂的门;随即开始了走村串户,到邻里耳农的耳堂看看,询问银耳的管理、采摘等事宜;晚上7点,先从耳堂棚外浇水降温,8点给耳棒洒水。每天3次观测温度。

    “飘哥,快来帮忙看一下,这耳棒上长的啥虫?用啥药能治?”邻居陈加才急急地说。

    来到陈加才的耳堂,随着陈加才的指点,才看到耳棒锯口端的红斑。“不急,这是红粉链孢霉,用钢刀将此剜掉,上些青霉素。平时多注意排湿透气就好。”他俯着身子,认真观察后说道。

    他一直醉心于研究银耳菌种的培育,免费为涪阳、陈河、草池、兴隆等耳农提供自己培育的菌种,并坚持回访,从耳棒的选择、砍伐、截杆、架晒、接种、发汗、耳堂建设、管理、采摘等方面提供全程技术指导。陈加才就是他帮扶的第19户耳农。

    “40多年来,银耳陪伴我走过青春华年。有生之年,我不但坚持种银耳,还将继续研究菌种培育。”

    “银耳专家”——屈全飘,一个用执着书写生命厚度的人。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