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秋冬时节,昭平县就会生产大量的秸秆、豆麸及伐区剩余物。以前,这些剩余物只能当成附加值低的燃料或者饲料,如今,该县一些精明的商人从中发现了商机,将昔日弃料打屑装袋,经灭菌、接种、养菌后种植蘑菇,使一根根木棒棒变成山区农民创收致富的“金条条”。
昭平是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全县年均气温20℃,年降雨量1500—2000毫米,有林面积393.08万亩,森林覆盖率为84.2%,活立木蓄积量达1202.8万立方米,为发展食用菌种植和森林文化旅游等项目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该县以森林采伐、造材、加工等剩余物为主要原料,栽培黑木耳和香菇,再用养菌后的棒棒废料制成有机肥原料培育林木种苗、花卉,既增加了林农收入,美化了人居环境,又保护和发展了森林资源,完成了一个立体、循环、生态的农林种植业产供销过程。
目前,该县引入资金700多万元,在仙回瑶乡建成120栋钢架结构永久性食用菌生产大棚,占地面积3.33万平方米,年利用伐区剩余物2.5万吨,年产黑木耳、蘑菇菌种2000多万袋,实现销售收入1200万元以上,最高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200多人次。日后,该食用菌基地还将经过清洗、分拣、晾晒、烘制、包装,整理加工自己的产品,实现高附加值,同时采取技能培训及保价收买等行动,吸纳更多周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工、种植和销售食用菌,为拓展农村经济新途径,推动林业科学发展,加快林农创收致富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