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州市大划镇净居村食用菌销售大户郑守刚简直没有想到,自己的盐渍厂才建好两天,就有20多位菇农把自己的鲜菇送来了,而且还不要自己付现款!“今年有加工厂了,咱们大家一起来抵抗中间商杀价!”菇农们都说。
以前鲜菇旺季价跌
“去年这个时候,上好的鲜菇才卖到60元/吨!”回忆起以前的情况,菇农们都印象深刻。大划镇净居村是食用菌产业发展村,年产金针菇、木耳、平菇等各类食用菌3000多吨,一般情况下价格每吨在120元左右,市场好的时候甚至能卖到每吨150-160元。可是,与众多食用菌生产村一样,由于该村没有加工厂,到鲜菇大量上市的时候,往往会被中间商杀价,每年这个时候,同样的鲜菇每吨就只能卖到60-70元。
在镇上的引导下,菇农们成立了食用菌协会,销售大户郑守刚投资40万元,加上政府帮助协调的贷款,共投入200万元建起了盐渍加工厂。2006年12月16日工厂刚刚落成,郑守刚在厂外摆上了30桌九大碗,没想到一下子来了600多人,几乎全村所有的食用菌种植户都到齐了。“有了厂,我们再也不用看中间商的脸色了!”大家都激动地说。
现在鲜菇先入股加工厂
在新建成的厂内,记者看到,种植户们正将一袋袋鲜菇送进来,经过管理人员一一登记后送进加工区,“过几个月再卖,起码要卖到150元/吨!”
据介绍,新建起的加工厂年加工食用菌600吨,为了帮助郑守刚度过资金难关,菇农们一致决定采取“鲜菇入股”的模式共同对抗风险:此番送来的鲜菇先不收钱,加工厂根据等级按1元左右的市场价格作好登记,待市场淡季价格高时再卖出,届时返还菇价,并扣除加工成本后所得的利润,由加工厂和菇农们平分,所有经营管理及成本、账目等,都由协会监督。
“今年仅鲜菇我就多卖了1万多元,等盐渍菇卖了还有一笔收入呢!”净居村支书、种植大户徐平厚高兴地告诉记者。
目前,郑守刚已与兰州、广西、东北、新疆等地的客商达成了协议,待当前的鲜菇上市高峰过后,盐渍菇便可以至少以120-130元/吨的价格卖出。
“这不仅帮助我们解决了食用菌难卖和收购商压价的问题,还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更有利于推动食用菌的发展,我们种植起来更起劲了”,大家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