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拉动产业崛起
食用菌产业作为古田县强县富民的主导产业,通过“龙头拉动、科技拉动、服务拉动”,形成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发展的局面。
――龙头拉动。以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发展有经营能力,与农业相关、与农民相连的龙头企业,促进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相联结。经过多年培育,大丰工贸有限公司、金松食品有限公司等13家龙头企业得到了长足发展。该县还创新了经营模式,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使农产品的生产、流通与市场紧密衔接,使龙头企业不断壮大。
――科技拉动。通过大力引进食用菌新品种、新技术,建立科技示范场,加快技术研究与开发,不断提高食用菌产量和质量,实现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日前,“银耳产业化开发关键配套技术应用开发”项目,通过了省专家组的验收。
――服务拉动。在技术上,农业技术部门加大下乡巡回指导力度,帮助菇农解决技术难题;在培训上,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更新观念、丰富知识;在信息上,依托自己创办的专业网站收集和发布国内食用菌产销信息。为加强食用菌的品牌建设,全县还注册了10个专用商标,10多种产品被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
一个基地带动农户
戴维浩是古田县一位知名食用菌专家,他先后研究过100多项有关食用菌行业的大小项目,获得18项科研成果。他还自筹资金100多万元,创建了占地5000平方米可自动控温、控湿、控氧工厂化栽培食用菌生产基地,为古田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开拓了新的栽培模式。目前,他正在吉巷乡永安村研究一种新的食用菌品种。他表示,这个新品种项目完成后,将以十倍的速度增长,估计到2009年,全县生产数量会达到1000万袋,效益可达500万元。戴维浩告诉记者,一家一户分散生产,技术不成熟,往往劳动成果浪费;而借助基地化生产这一模式,一个技术人员可以带动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普通劳动力,而且产品质量有保证。因此,“十一五”期间古田食用菌生产应加大创建基地化生产的力度。
永安村村支书郑伏忠说:“前几年我村茶树菇就几十户人种,今年全村有95%以上的人种植茶树菇,全年总量可达3000万袋。”据悉,如今,永安村已有70%的茶树菇种植户年收入超过5万元,永安村也因此成为农民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的“万元村”。
时下在古田县,除了吉巷乡永安村,还有凤埔乡、鹤塘镇、黄田镇等地都开始了新一轮食用菌产业发展,着力培育壮大银耳、香菇、茶树菇和珍稀菌类生产基地。县委书记林鸿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因地制宜,发挥和扶持产业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古田县要力争全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500元。
在“十一五”开局之年,古田县提出了打造“中国食用菌之都”的新定位。趁着省第八次党代会的东风,古田县正全力朝“全国最大的食用菌生产、科研、加工基地和交易中心,全省重要的无公害食品生产供应基地,省库区可持续发展示范县”的目标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