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通知公告 » 正文

    四川通江银耳产业发展现状及规划


    【发布日期】:2014-10-31  【来源】:通江县人民政府

    (三)品牌创建卓有成效。1995年,“首批百家中国特产之乡命名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正式命名通江县为“中国银耳之乡”。2001—2004年,通江银耳先后获得国家有关部门“通江银耳证明商标”、“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及产品认定认证”、“绿色食品及标志使用权认定”,“IPM标志使用认定”、“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公告”、“四川老字号”等认可认定。

    (四)产业基地初具规模。经过多年的品种培育和技术集成研究及配套推广,使通江以银耳为品牌的食用菌的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形成了“一带三区”的集聚效应。建成了小通江河流域覆盖27个乡镇、80个重点村、10万亩食用菌产业带,建成了集菌种培育、恒温生产、产品加工于一体的周子坪食用菌万亩示范区,集银(木)耳高标准栽培、银耳文化展示、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为一体的诺水河(梓潼)食用菌万亩示范区,集规模化生产、多种经营主体并存的陈河万亩银耳产业示范区。

    2013年,全县食用菌种植规模3.51亿袋,鲜品产量16.05万吨,产值18.2亿元。同时,通过招商引资,采取“引进拓展”和“自主开发”的“两条腿”齐头并进的方式,加快产业的发展和产品的研发。

    (五)经营主体多元发展。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引进了裕德源、中茂、天科等境外现代农业产业研发集团,投资建设了标准化、规模化的银耳生产示范基地,开展了银耳汁、银耳保健食品、药品等一系列的精深加工研究。山霸王、光泰科技、绿野食品、巴山娃等本地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开发通江银耳饮料、银耳羹、银耳酒、银耳降脂胶囊等传统产品传统产品和新特产品,相继在全国一些大中城市建立了营销网点。陈河银耳专业合作社、雾露溪专业合作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社相继成立,为带动银耳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全县累计发展各类食用菌专业大户1000余户。

    三、存在问题

    1.科研成果明显滞后。近年来,通江银耳在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上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难摆脱传统经营模式的束缚,劳动力成本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容易造成资源浪费。科研专业人才较为奇缺,整个技术创新十分匮乏,技术储备严重不足,科研成果明显滞后于产业发展需求。

    2.自身造血功能不足。通江属于国贫县,自身财力十分有限,发展银耳产业主要依赖于国家项目支持,自身造血功能不足,导致技术研发投入不足,产业基地建设推进缓慢。

    3.产业链条亟待延伸。通江银耳通过多年的发展,已培育或引进了一批生产、加工、销售企业,但所有企业均规模较小,仅注重了生产、销售环节,加工环节薄弱,带动能力不强。银耳精深加工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工产品匮乏,急需引进培育真正实力龙头企业搞好银耳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实现产业倍增,引领产业发展。

    4.市场网格管理松散。通江银耳历史悠久,品质上乘,温家宝总理在视察通江时指出:“通江两耳一菇,小有名气,大有发展”,通江银耳在国内外具有极高的知名度,但由于银耳产量少,市场占有份额低,缺乏统一认定标准,通江银耳注册商标、通江银耳地理标志产品等公共品牌的使用管理极不规范,市场网格管理松散,导致一些不法商人为追求高额利润,以假冒伪劣银耳冒充通江银耳,严重损伤了通江银耳的品牌声誉,导致通江银耳名气大,市场份额低。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