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时节,当你走进西平县环城乡道庄村双孢菇生产基地,便会感受到夏天般忙碌的火热和节日般喜庆的气氛。这边喜气洋洋的菇农夫妻正抬着一筐筐雪白鲜嫩鸭蛋般的双孢菇从菇棚走出,那边满面春风的村民驾驶着一辆辆满载鲜菇的机动三轮车向收购点驶去。收购点旁,一个个菇农点着一张张“大团结”喜形于色,相互通报着当日的收获。
村支部书记康志远告诉记者,目前道庄村的双孢菇已经发展菇棚154座,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4990元,高出全县年人均纯收入1960元。
道庄村位于西平城郊,人多地少,有种植蘑菇的传统,但一直规模小、效益低。2002年,村里决定把发展双孢菇生产作为带领群众致富的主导产业来抓。缺少资金,村干部一次次向县、乡领导反映情况,找信用社递交可行性报告、贷款申请,信用部门最终被他们的诚意感动,同意为每个种植户提供3万元的小额贷款;没有技术,村里就以月薪7000元的高薪从福建聘请了两位技术员,在各个环节对菇农进行指导,保证每座菇棚的年收入不低于一定的指标。为了畅通销售渠道,村里先后与漯河双汇集团、西安外贸进出口公司、安徽阜阳罐头厂建立了长期供销关系,并打开了信阳、郑州、洛阳、平顶山等地的鲜菇市场,办起了鲜菇初加工厂,避免了淡季菇价大起大落的现象,保护了菇农的利益。当年,村里就建起菇棚44座。
由于生产双孢菇是以麦秸、稻草、牛粪为原料,生产过程中经过了充分腐熟和无公害化处理,产品质量达到了绿色食品标准。因此,道庄村双孢菇一上市就受到人们的青睐,产品一直供不应求。行情好的年份,单棚收入可达4万~5万元。
为了使双孢菇产业做大做强,持续良好运转,2005年,村里成立了“食用菌协会”,积极为菇农提供技术、信息、购销一条龙服务。至目前,该村已建成占地300亩,集种植、加工、制种、销售于一体的双孢菇生产基地,年产鲜菇100多万公斤。加工厂占地3000平方米,年加工盐渍菇300吨,实现销售收入500万元。村里先后被授予市、县“科普示范村”称号。
下一步,村里准备继续扩大双孢菇基地的规模,打造品牌产品;建一个深加工厂,实现产品增价农民增收;建一个奶牛场,用玉米秸秆养牛、牛粪种菇,使村民每天都能够喝上牛奶,把道庄建设成为群众富裕、环境优美、家庭幸福、邻里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