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走进平泉县柳溪镇薛杖子村,靓丽的民居,整洁的村街,繁忙的产业园区,在缤纷秋色环抱下,宛若世外桃园般和谐动人。2013年该村人均纯收入8400元,高出全县平均水平33%。是什么让薛杖子村不仅实现了生态美、还实现了生活富,“做活”生态大文章,笔者对此进行了探访。
薜杖子村有着浓浓的“菌菇情结”,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村民就开始种菇,但大多分散经营,自产自销,因缺乏市场信息,种植盲目性大,菇农忙一年最后常成为价格战的受害者。
“农民单打独斗闯市场走不远,得联合起来,抱团才能致富。”2003年,在薛杖子村村主任张德生带头下,8名村民组建“九龙种植园”合作组织,开始群策群力跑市场、找信息,结束了薛杖子村“提篮小卖”的历史。
2007年,在“九龙种植园”基础上,薛杖子村成立了“九龙菌业专业合作社”,实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通过统一物资采购、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规范种植、统一组织销售,实现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
“我们能靠种蘑菇发家致富,多亏有了合作社,不但生产成本降低了,销路也不用愁了。”53岁的村民陈子云说,他种食用菌已有七八年了,每年入都在20万元以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效益就是最大效益,依靠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发展农家游是薛杖子村富民的又一途径。
2011年薛杖子村聘请专家对全村农家游进行总体规划,通过村级引导、农户参与,打响了“赏农家景、吃农家饭、享农家乐”的农家游品牌。3年来,全村共投资50万元,高标准改造农家乐21户,发展以各种时蔬和水果为主的采摘园30亩,累计接待游客5000人次,收入超过10万元。
为了提高“农家乐”档次,薛杖子村引来了高规格的辽河源度假村旅游项目,打造集餐饮、住宿、采摘、娱乐、度假为一体的三星级“农家乐”,年接待游客达2万人次。
沿着水泥村道漫步前行,孱孱溪水绕村而过,房前屋后干净整洁,休闲广场上老人们正在健身活动,清洁秀美、安逸宜居是今日薛杖子村给人留下的最深印象。
投入资金210万元,硬化组组通公路12公里,460户家家通水泥路;投资19.8万元安太阳能路灯36盏,主干路全部实现亮化;建立村庄长效保洁机制,修建垃圾存放点,聘用专人每天清运垃圾,如今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农民身份及生活方式在小康建设中实现了新的变迁。
富了“口袋”还要富“脑袋”。薛杖子村坚持“面子里子”统筹抓,建农家书屋、建活动中心、建休闲广场,利用传统节日、农闲时节,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娱乐活动;农家书屋购买图书5000多册,村民在这里既可学习种养技术,又可浏览文学名著;引导村民参与“好媳妇、好婆婆”“十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等一系列创建活动,薛杖子先后获得“十佳文化旅游乡村”“市级文明生态村”等多项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