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士称,创香菇品牌、改进种植技术是增收之道
9月份至11月份是头茬香菇的采收期。11月9日,记者在文登香菇主产区大水泊镇采访了解到,今年头茬香菇收购价为每斤2.4元至3元,达到近年来的最低值,而且由于夏天菌棒发霉的原因,今年香菇产量也不高。业内人士称,创立本地香菇品牌、改进种植技术才是增收之道。
11月9日,菇农正在大棚里采摘香菇。
收购价格连降三年
11月9日,在大水泊镇洪家庄村,菇农们正在采摘大棚内的香菇,等待收购商前来收购。记者在现场看到,刚刚采摘下来的香菇卖相十足,厚实又饱满。“现在能够采摘的香菇不多了,一天也就能采个二三十斤。”菇农方向明说,头茬香菇不论口感和质量都是最佳的,眼下采摘已经进入尾声,采摘量在逐渐减少。
方家疃村菇农方老汉共种植了4分地的香菇,现在菌棒上基本每天都会长出不少香菇来,一个大棚每日的采摘量在30斤左右。“香菇是我们家的主要经济来源,头茬香菇快收完了,我和老伴每天都会做好大棚采光、菌棒浇水等,以延长香菇的采收期。”方老汉介绍。
每年的9月份至来年的4月份是香菇的采摘上市期,而9月份至11月份为头茬香菇的采收期。今年香菇头直径在4公分到5公分左右,卖相上乘的,收购价最高卖到每斤4元,剩余的香菇价格则相对低些,现在收购价普遍为每斤2.4元至3元不等。据了解,自2012年9月起,香菇收购价格便逐年降低。去年头茬香菇收购价格为每斤2.4元至4元,与今年差不多。
菌棒发霉产量锐减
“今年夏天我家7000多个菌棒,有2000多个因发霉受损,这直接影响了香菇产量。”菇农毕庶学说,长势良好的菌棒,头茬香菇采收期内,平均每根可采香菇两三斤,受损伤的菌棒产量减少一半以上,粗略估计头茬香菇总产量减少2000至3000斤。
与毕庶学一样,不少菇农棚内的香菇减产不少。“我棚内的香菇去年每天都能采收百斤左右,今年平均每天的产量在50斤左右,产量减少了一半。”菇农方老汉说,即使按照今年最低收购价每斤2.4元计算,头茬香菇采收期内,他每天的收入就少了100多元。
菇农方老汉算了一笔账,以他的大棚为例,每年购买菌棒用料需花费数千元,再算上人工成本,种植香菇成本在1万到2万元。以往除去这些,种香菇能够获得纯收入二到三万元,加上又是守家守地的,所以大家的种植积极性比较高。而今年,他棚内的香菇产量少了约一半,纯收入也就打了对折,与预期相差太大,真是不如外出打工划算。
据了解,以往依靠种植香菇,菇农一年纯收入可达两三万元,今年头茬香菇减产,直接影响了菇农们的经济收入。
落后技术成发展瓶颈
记者采访了解到,2011年9月至2012年4月,香菇收购价格为3元至4.8元,之后香菇收购价格逐年降低,2013年9月香菇收购价格达到最低值,满以为今年香菇收购价格会触底反弹的菇农们,看到行情不见好转后非常失望。
产量减少,再加上收购价格不理想,让菇农们很受伤。“种香菇一年四季都闲不下来,然而换来的却是如此低的回报,村里好多人都觉得种香菇不如外出打工。”方老汉说,他身边有很多菇农都放弃种植香菇了。
受近几年香菇收购价格低的影响,不少香菇种植户种植热情大减,以洪家庄村为例,最高年份香菇种植户可达80多户,而今年降至20多户,他预测明年香菇种植户可能只剩下不到20户。与洪家庄相邻的方家疃村,最多的时候香菇种植户可达30多户,如今仅剩不到10户,菇农种植积极性大大降低。
洪家庄村村委会主任毕辉分析,近年来市场上有不少东北香菇进入文登,虽然新鲜度没有本地香菇好,但价格相对便宜,更有部分外地香菇打着本地香菇的旗号销售,从而对本地香菇形成了较大冲击。加之菇农多数单纯依赖贩子前来收购,这样在价格上就有很大的依赖性和被动性,最好的办法就是打出自己的品牌。
大水泊镇政府一名工作人员认为,香菇作为该镇重要产业,镇政府十分重视其产业的发展和转型。下一步,他们将积极引导菇农逐步改进种植工艺,并将从种植香菇技术成熟的东北邀请相关专家过来,针对本地香菇种植遇到的难题进行指导,促进香菇产业发展。文/图 记者 牟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