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名人名企 » 正文

    一家云南野生菌公司的产业路


    【发布日期】:2014-11-19  【来源】:中国科学报 

    不合理采摘现象严重

    产量减少背后的根源是不合理采摘。

    野生菌的营养价值使之在国内外市场上大受欢迎。但在对珍稀野生菌资源的保护上,国内外还有很大的差异。

    “国外对各种菌菇的采摘有明确规定,太小的菌菇不采,老化、腐烂的,就让它烂下去,以便于培养菌丝。国内是连根挖出,资源破坏很严重。老化的菌菇也挖出来做成粉,造成菌丝很少。”周平忠说。

    出于利益驱动,很多农民往往不到季节就上山采摘野生菌。

    周平忠给记者举了个例子,黑松露价格很高,在法国是3000~4000欧元/斤,这两年国内也卖到了500~1000元/斤。“国外是等到11月后黑松露成熟时才采摘,这时候采摘的才香。而国内从6、7月份开始采,到10月基本就采尽了。”

    尽管小的菌株本身价值低,但是农民还没有这个意识。“要从源头上改变这种状况,需要确立游戏规则。”周平忠表示,如果让农民等到菌菇长大再去采摘,农民收入将增加两倍以上。

    “这需要有明确的标准:多大的菌菇品质才好。比如松茸,因为是濒危物种,不允许随意采摘,价值很高。在新松茸出来的季节,农民就会守在山里,不让别人提前去采摘。”周平忠说。

    近几年,野生菌出口量减少,国内消费量增加,一定程度上也促长了滥采现象。

    “过去海关有规定,小菇不能出口,有保护措施。现在有些农民为了挣钱,不管多大都采了。”周平忠指出,小株菌菇多用于餐饮,或是用来泡酒,这些地方根本没人去管,也控制不了。

    “地方上呼吁保护野生菌资源,但是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法律规范。企业没有执法权,我们按照规定做,小个体户不这样做,那就控制不了。”周平忠表示,他一直建议从政策上采取强硬的措施。首先是从事野生菌收购的企业必须有一定的资质,其次必须在一定的季节才能收购。

    制止滥采现象不能单靠出口企业,而要靠工商部门等多个职能部门共同把关。“餐饮、流通、商超,各个环节都必须控制好,严格按照流程才行。”周平忠说。

    人工培养基地辅助培育

    在传统上,野生菌一直是靠天吃饭的产业。

    野生菌产量的减少无疑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促使企业努力去寻求出路。其中一个方向是建立人工培养基地,进行辅助培育。

    “我们也是这两三年才开始做,国家要求我们公司做点示范。”周平忠介绍说,宏桂食品和中国农大、南京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昆明食用菌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通过承包国有林,利用人工保育促繁技术来营造野生菌生长的自然环境,可以实现半人工培育。

    “比如松露,必须要种植一种树木,营造出适合其生长习性的环境才能培养出来。现在羊肚菌和牛肝菌这两种菌菇,我们都在进行人工辅助培育。”周平忠说。

    据悉,《云南省“十二五”食用菌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提出,除自然生长的野生菌以外,云南省将着力推进野生食用菌人工促繁基地建设,建设野生食用菌基地县40个,面积增加到1500万亩。

    人工辅助培育技术成功推广后,野生菌价格能否降下来呢?

    对此,周平忠表示,随着野生菌消费量的增加,产量不大量增加,价格是降不下来的。现在认识野生菌的人慢慢多起来了,价格十年八年下不来。

    “野生菌不像香菇、木耳那样能进行大规模人工种植。比如牛肝菌,需要靠野外林地里的菌根菌才能生长出来。目前虽然可以采取半人工的形式,在野外建立培养基地,但是产量较小,无法大规模生产。”周平忠说。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