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当国家主席习近平开始对斐济进行国事访问时,在同一座城市——楠迪,一场特殊的结业典礼正在举行。42名当地学员兴高采烈地从来自福建农林大学的专家们的手里接过毕业证书,如获至宝般激动不已。
“菌草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增加收入,提供优质蛋白质食品,许多畜牧业的农户都十分期待尽快种上菌草。”学员那坡留尼激动地表示,“一定要把菌草技术学好用好。”
斐济共和国是一个太平洋岛国,国家名称源自汤加语的“岛屿”。由332个岛屿组成,其中106个有人居住。制糖业、旅游业和服装加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三大支柱。当地属热带海洋性气候,主要产甘蔗、椰子、香蕉等,小麦全靠进口,大米能自给20%,斐政府一直努力发展多种经营。
“这里气温偏高,本不适合菌菇生长,”来自福建农林大学的专家、国家菌草工程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介绍说,“但我们利用土和水调温保湿,攻克了技术难题,建成并示范3类‘热带海岛地区菌草菇出菇模式’。”
这三种适应当地而生的的新型模式,即中、高温型菌菇(木耳、灵芝)林下套种出菇,低温型菌菇在低海拔地区使用冷柜出菇,以及低温型菌菇(香菇、蘑菇)在高海拔地区户外出菇,目前已成功生产出菌草菇,结束了斐济不能生产食用菌、药用菌的历史。
除了在菌草种植技术上“授人以渔”,专家组在斐方提供的Legalega研究站已建成了一条日产5000袋(年产100万袋)菌袋、年产300吨菌草鲜菇的半自动化生产线。能完整地示范菌草种苗培植、菌草种植、菌草粉碎、拌料、装袋、灭菌、接种、菌丝培养、芒果园套种,催蕾出菇、子实体培养、采收包装、保鲜冷藏12个生产工序,引进一套菌草饲料生产设备、示范菌草鲜草收割、粉碎、打包的保藏技术,将为斐济解决旱季饲料不足问题,为斐济农村农民增加收入开辟一条新途径。
福建农林大学是地方农业院校中唯一承担国家技术援外工作的单位。中国援助斐济的菌草技术示范中心是两国领导人共同确定、推动的一个中国援助斐济的合作项目。2009年2月初,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问斐济期间,看到当地食用菌需求很大,特向该国领导推荐福建农林大学林占熺教授发明的菌草技术。在中国商务部和驻斐济大使馆的领导下,以林占熺教授为组长的专家组迅速到位,攻克技术难题,成功生产出菌草菇,结束了斐济不能生产食用菌、药用菌的历史,得到了斐济政府和民众的肯定和欢迎,大量农户向斐济农业部要求参与项目实施。迄今已在福州为斐济培养了39名技术人员和官员,在斐济举办两次培训班,共计100人受训。
斐济农业部常务秘书长罗帕提.利盖瑞特别感谢福建农林大学,他说,中国专家团队为斐济开发一个新的产业——菌草产业,提供了新的产品——菌草菇, 特别是帮助斐济农村地区的人民,尤其是贫困人口。通过培训,学员们都了解了这项技术带来的好处,不只是增加出口,还能解决我们的
粮食安全问题。福建农林大学党委书记叶辉玲说,希望通过援斐济菌草技术合作项目的实施为斐济引进菌草产业,为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做出贡献。希望这个项目成为两国人民友谊的桥梁,促进中斐两国的友好关系发展,成为中斐两国农业合作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