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河北网承德2月16日电 如今在承德平泉县,农业生产中的废料不再是被丢弃和焚烧的垃圾,这些作物秸秆、畜禽粪便、果树枝桠成为当地农民的抢手货,就连昔日满天飞的塑料袋、塑料地膜也成了农民增加收入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资源”。当地农民把这一变化归功于农业生产节本增效的新模式―――废料循环利用。
平泉是我国北方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县,2006年,全年生产食用菌8万吨,产值8亿元,为农民增加收入4亿元。可食用菌生产也产生了大量的废料和废塑料袋。近年来,当地立足于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应用生物发酵等多项高新技术,进行食用菌产业废料循环利用的研发和推广,运用食用菌产业化来推动资源转化利用最大化,实现了林业、菌业、畜牧业、餐饮业等多个行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探索出了一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谐统一的循环发展之路。
该县食用菌办公室主任刘绍国介绍,在平泉的食用菌循环经济模式中,分解废料生产食用菌的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小循环,只在食用菌产业生产内部进行循环,即把生产木腐菌的废料重新发酵灭菌后生产草腐菌,这种做法可以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增加收入来源;另一种是大循环,即加工业、菌业、种植业、养殖业之间的循环,把农业作物的秸秆、畜禽的粪便用来生产绿色食品食用菌,再将食用菌生产的废料通过菌糠发酵技术还田给作物,把菇农生产使用过的废弃菌袋和可利用的塑料等利用再生技术制作成包装食用菌产品的容器。食用菌生产本身的废料利用,不仅解决了种植业、养殖业中的废弃物,还解决了废弃塑料袋四处乱飞的问题,而且大大降低了菇农的生产成本。据统计,过去一个菌袋0.13元,一次性使用后就作废物丢弃;如今,每个菌袋回收价格达0.04元,仅菌袋成本一项就可节约成本30%,全县每年可节约生产成本80余万元。
此外,他们还把食用菌生产废料发酵成动物饲料,动物粪便放进沼气池中发酵,产生高效清洁燃料沼气。在耿家沟村,村民蔡立俊告诉我们,全村目前有沼气池103座,生活燃料主要是沼气。
在杨树岭镇沿南沟,村支书李占文告诉我们,过去他们村种玉米、养猪、培养食用菌三项相加,户均总收入约1万元左右,如今采用县里推广的循环模式,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平均每户每年可以节支增收2000多元。
据了解,平泉县食用菌生产的废料不仅可以被生产为饲料和肥料,而且可以通过活性炭加工技术,生产成粉末活性炭,作为工业品销往全国各地。
通过几年的实践与摸索,平泉县以食用菌为核心的循环经济形成了以食用菌生产为主体,以畜禽养殖和设施菜为两翼的特色产业格局,2006年三大产业产值达18.6亿元,占农业总收入的80%以上,三个产业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2250余元。以食用菌为核心的循环经济模式,大大提高了产业对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成为富民强县的主要农业经济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