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草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优质蛋白质食品,由于它回报率很高,不少畜牧业农户都希望能尽快种上菌草。”在斐济楠迪日前刚刚结束的一场结业典礼上,共有42名当地学员从福建农林大学专家手中接过毕业证书,学员那坡留尼激动地表示,自己一定会把菌草技术学好用好。
新华网记者了解到,早在2009年初,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访问斐济期间,看到当地食用菌需求很大,特向该国领导推荐了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占熺研发的菌草技术。此后,以林占熺为组长的专家组迅速到位,连续攻克技术难题,成功生产出菌草菇,结束了斐济不能生产食用菌、药用菌的历史。
“这里气温偏高,本来并不适合菌菇生长,”林占熺介绍,对此,专家组利用土和水来调温保湿,成功培育出中、高温型菌菇(木耳、灵芝)林下套种出菇、低温型菌菇在低海拔地区使用冷柜出菇、低温型菌菇(香菇、蘑菇)在高海拔地区户外出菇共三种适宜热带海岛地区的菌草种植技术。
除了在菌草种植技术上“授人以渔”,专家组还在斐方提供的Legalega研究站建成了一条日产5000袋菌袋、年产300吨菌草鲜菇的半自动化生产线。据了解,该生产线能完整地示范菌草种苗培植、菌草种植、菌草粉碎、拌料、装袋、灭菌等12道生产工序,同时,全新的菌草饲料生产设备和国际领先的示范菌草鲜草收割、粉碎、打包的保藏技术,也成功解决了斐济旱季饲料不足问题,拓宽了当地种植户的营收途径。
“学员们通过培训都已经了解到这项技术所能带来的好处,”斐济农业部常务秘书长罗帕提.利盖瑞表示,全新的菌草产业不仅是能够为贫困居民找到就业途径,同时它还对解决 粮食安全问题大有助益。
据了解,作为我国唯一一所承担国家技术援外工作的地方农业院校,福建农林大学至今已在福州为斐济培养了39名技术人员和官员,同时相关专家还先后在斐济两次举办培训班,帮助为百名学员传授相关技术常识。“我们也希望能通过援斐济菌草技术合作项目的落地实施,为提高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做出积极贡献。”福建农林大学党委书记叶辉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