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延边州黑木耳种植业迅猛发展,方兴未艾,仅今年全州木耳种植规模就达到13亿袋。众所周知,黑木耳培养基配制主要采用木屑原料,以每个食用菌袋料重按0.5kg计算,5000万袋食用菌袋就会产生25000吨废弃菌糠和5000万个塑料袋。那么,这5000万个废弃菌袋哪儿去了呢?记者就此进行了深入探访。
“过去没有存放废弃菌袋的场地,大家都把菌袋子扔到附近的大河里,遇到刮风天的时候,刮得到处都是。”汪清县天桥岭镇红卫村村民张海燕告诉记者。据了解,每到秋季木耳采摘过后,为了不占用新的木耳菌袋摆放空间,菌农就会把大量的废弃菌袋随意丢弃在田间、地头、河边。大量的废弃菌袋不仅造成了“视觉污染”,还会给环境和水源带来严重破坏和污染。而相对于菌农来说,场地如果不及时清理,废菌渣产生的杂菌会影响黑木耳下一个栽培季节的生长。
为了解决废弃菌袋带来的各种问题,全州各地政府积极采取相关措施,力求从源头上根治木耳废弃菌袋乱扔乱放现象。天桥岭镇作为汪清县木耳产业发展最为迅猛的乡镇,通过不断研究探索,制定出台了《天桥岭镇废弃菌袋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将责任划分到村、到户。镇政府同各行政村签订责任状,将责任明确细化,各行政村同菌农签订《天桥岭镇农户黑木耳废弃菌袋自行处理承诺书》,以村为试点,以点带面开展废弃菌袋的综合治理。
在红卫村木耳集中摆放基地,记者看到一块用蓝色彩钢板围起来的场地,约500平方米,里面堆放着少量的废弃菌袋。据了解,红卫村共有两个这样的废弃菌袋堆放场地,每到春秋季过后,汪清凯迪生物质能发电厂会将废弃的菌袋运走,将其燃烧转化电能。在天桥岭镇,像这样标准化的集中堆放点已经增设到54个,基本保证了对废弃菌袋的有效回收和源头管理。
将废弃菌袋回收以后,如何才能让它再生利用、变废为宝呢?据专家介绍,废弃菌袋、农作物秸秆等是一种很好的清洁可再生能源,作为生物质发电的燃料,可以减少SO2、NOX和CO2等排放,减少对空气环境的污染。
目前,延边州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生物质能发电厂两座——汪清凯迪生物质能发电厂、敦化凯迪生物质能发电厂,主要采取将废弃菌袋进行燃烧转化电能的方式进行再利用。天桥岭镇红卫村的木质颗粒厂利用设备将菌袋进行“袋料分离”,通过加湿压缩成木质颗粒,形成替代燃料进行销售。敦化市特色发展管理协会研制的锯末、秸秆节能环保气化炉将废弃的木耳段锯末或秸秆直接投入气化炉燃烧转化为热能,可供大棚、民房等取暖或直接转化为气体做为炊事用气,同时可产生碳粉等原料,收回的废菌袋可做再生塑料颗粒,变废为宝。天桥岭林业局的颗粒燃料/热/电多联产(CHPP)示范项目投产使用后,将极大地消耗掉废弃菌袋、农作物秸秆。
另外,延边州还争取了地膜科学利用农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可对农药包装物、农用地膜棚膜、废菌袋等进行回收再利用,使黑木耳产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步发展,实现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