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河北网保定2月8日电 近年来,保定市把食用菌生产作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产业来抓,本着“建基地、抓科技、强管理、创品牌、增效益”的发展思路,使食用菌产业得到了很大发展,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2006年全市食用菌种植面积达24070亩,其中,平菇10650亩,金针菇3200亩,杏鲍菇3402亩,香菇3040亩,双孢菇1825亩,鸡腿菇253亩,木耳1360亩,其他340亩。总产量20.73万吨,产值6.31亿元。
为使食用菌产业得到大发展,保定市成立了食用菌产业领导小组,负责食用菌产业有关政策的制定和组织协调工作,建立了由农业三站即土肥、植保、技术站的技术人员组成的技术服务体系,负责全市食用菌生产技术的推广和指导。
为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保定市聘请省、市专家教授对项目县采取了分片集中、进棚入室等不同形式的培训。同时举办培训126场次,受训人数达15180人次,印发技术材料17500份,明白纸3000份。向菇农提供食用菌生产的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以及产销趋势、行情分析、外地的成功经验等信息,有力地促进了保定市食用菌生产发展的步伐。并且,在春秋两季技术人员深入到产地,对备料、装袋、灭菌、接种、发菌、出菇管理等关键环节开展面对面的技术培训及指导,解决菇农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保定市食用菌项目在唐县、涞水、顺平县实施,每个项目县投入15万元,充分发挥三个项目县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其他县的食用菌生产,使保定市的食用菌生产上一个新台阶。按照一地一品、突出重点的原则,指导全市食用菌的发展,从重点培育示范大户、技术带头人、建立示范园区入手,带动发展百吨村、千吨乡、万吨县,由点到面,逐步扩大示范推广规模,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唐县、涞源、望都、顺平、涞水、易县等几个生产金针菇、双孢菇、杏鲍菇、平菇、香菇等几个初具规模的生产区。
为更好地为菇农服务,唐县、易县、望都县把具有一定专长和规模的种植户、菌种厂家、专业技术人员及食用菌营销人员组织起来,成立食用菌协会,为菇农提供技术和信息服务,同时负责产品的统一销售及与客商签订供货合同。通过协会的统一管理,种植户的种植技术,菌种和物料的供应有了保障,加强了对外界的联系,扩大了生产销路,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形成了群体优势,壮大了产业规模,提高了经济效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