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工业化的背景
《中国科学报》:食用菌工业化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张金霞
这也是多个因素导致的。工业化生产的最大优点是商品外观好,产品质量和产量可控性好,可周年稳定供应。农业方式生产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多,产品外观不如工业化产品那样美观一致,供应市场受季节和气候影响较大。
对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来说,工厂化是一个方向。这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一方面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市场要求提高了,必须要工厂化才能满足市场的要求。另一方面,农业方式生产中劳动力的短缺影响了产业的发展,必须向工业化的机械化和自动化转变。
从2000年左右,上海“天厨”投产,随后工厂化慢慢就起来了。工厂化发展最快是在2008年~2012年。这一方面是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有相当数量的工厂是政策导向的产物。我国在建设现代农业,这是国家发展的大势,食用菌确实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好项目。
近几年,一方面要减排,减少煤炭开采和使用,一方面房地产政策调整,煤炭和房地产商寻找新的投资渠道。有些人看到和想到较多的是食用菌产业是设施农业,可以搞到成片的土地,以后可用于房地产的东山再起。他们对食用菌工厂化的高资本、高科技、高劳动密集型的“三高”要求认知不足,准备不足。这类企业没有核心技术,以产值3%的资金购买国外品种使用权;缺乏农业生物企业的管理经验,普遍存在人浮于事、原料浪费、效率低下、管理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未形成符合食用菌特点的营销网络和手段,价格受制于人,市场开拓困难。
这类食用菌工厂化企业中,多数在亏损运行,有的甚至停产关门。多数食用菌工厂化的中小型企业,一直脚踏实地做产业,生产技术提高很快,但是,多数仍是仿造技术,缺乏自己的核心技术。工厂化产品迅速增加,但是,消费市场并未得到有效开发和开拓,生产量与市场容量严重失衡,价格就会被压下来,最低价格曾跌至平均成本的1/3。
轻简化、规模化是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中国科学报》:食用菌实现规模化种植,是否受到国外设施农业和植物工厂等新技术的影响?
张金霞
就食用菌本身的特点来说,大片地、小片地都能生产。但就产业运行、生产管理来说,一定的规模才能有效控制成本、提高科技含量、面对市场、提高效益。我国2000年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我国食用菌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和设施化的发展。
这也是自然的生产规律,社会进步带来了生产方式的变化。从分散生产转向规范化、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设施化、工厂化、信息化。
《中国科学报》:近几年在技术上有什么改进?食用菌产量是否逐年增多?单产量有没有提高?
张金霞
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不能仅靠某项技术改进,更多的是需要技术集成、优化、配套。不仅需要新品种,还需要新原料、新配方、新工艺、新设备等,要“品种-菌种-配方-设施设备-工艺-病虫害防控-贮运”整个产业链技术的创新、优化、组合和配套。比如在生产工艺上基本实现了半机械化,如拌料机、装袋机、打孔机等;设施的改进就包括了自动喷灌、弥雾、水帘、排风、病虫害阻隔等。目前技术研发的首要方向是轻简化和专业化,涵盖育种、菌种生产、原材料、设施设备、工器具、工艺、病虫害防控、贮运等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中国科学报》 (2014-12-03 第7版 产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