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美,蘑菇这个行当叫industry,也就是工业,是按照工业理念来做的。在我国,食用菌这行叫farming,是农业理念。两者不是同一个状态。
食用菌因口感独特和营养价值高而被列入“21世纪健康食品”清单。随之,食用菌产业也因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而成为各地现代农业、循环农业、扶贫致富、农民增收的首选项目。
食用菌可“点草成金、变废为宝”,是都市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循环农业和有机农业的代表产品。因此而受到各地政府的重视,得到投资商的青睐,产业迅速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升级进程加快,特别是工业化进程突飞猛进。然而,供需关系不平衡、局部产品严重滞销的现象也不容忽视。
那么,影响我国食用菌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根源是什么?未来产业的健康发展取决于哪些因素?
为此,《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了食用菌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研究员张金霞。
工业理念与农业理念存在差异
《中国科学报》:我国种植食用菌的历史有多长?
张金霞
菌类的食用历史相当悠久,有3000年以上。传统的栽培可以追溯到1300年前。但是采用近代技术生产食用菌,像农作物那样有种有收,并形成稳定的生产技术和一定的生产规模,是从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或70年代初才开始,到现在不过四十多年的历史。所以食用菌与其它农作物相比,生产经验和技术经验都是比较薄弱的,食用菌确实是一个很年轻的产业。相反,提升的空间也很大。
食用菌产业真正迅速地发展,快速形成产业,是随着改革开放开始的。1978年我国的产量是鲜重40万吨,35年后,2013年达到了鲜重3169.7万吨,发展很快。
《中国科学报》: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是否相比国外更晚?
张金霞
不能这么说。这是两个概念:发达国家早已完成工业化,进入工业社会。在欧美,食用菌这个行当叫作industry,也就是工业,是按照工业理念来做的。日韩,比我们早30年走上了食用菌工业化的道路。而我国是农业农业大国,一直以农业的园艺学理念生产食用菌,我们最多使用的就是各类园艺设施,如各类温室、大棚、中棚、小棚等。在我国,食用菌这行叫farming,是农业理念。两者不是同一个状态。
此外,中国人的饮食是多样化的。我们吃肉、菜,花样很多,而欧美只吃牛肉、鸡肉,不怎么吃鹅肉、鸭肉,连猪肉也很少吃。民族多少年来的东西,自然导致我们的现在与别人的现在不一样。所以欧美的食用菌几乎就是双孢蘑菇,日韩的种类也不多,商业化栽培的十余种而已,而我国商业化栽培有60种。
中国开始尝试工业化种植,起始于1983年,但是受多种条件的限制,十几年未取得完全的成功。直到2000年左右,工业化才取得实质性进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是在2008年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