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8000亩到300亩,20多年来种植面积不断萎缩
11月29日,记者来到路桥区螺洋街道岘头林村,走进一家食用菌企业的种菇基地。
菇房门前,近10名女工坐在小凳子上,把符合要求的金针菇挑选出来,然后包装好。她们身旁的多层架子上,另一种名叫秀珍菇的食用菌长势喜人。
走进菇房,里边灯火通明。多层的架子一列列排放,一层层台架上长满金针菇。
这段时间,正是菇农采摘金针菇的时候。菇房管理员顾合敏左手抓住菌袋,右手伸入袋内,轻轻地抓住菇丛拔下。很快地,篮子里便装满了金针菇。
“采收不宜太早或过迟。太早,产量低;过迟,质量差,把握好采摘时机很要紧。一般情况下,菌盖边缘刚离开菌帆开伞度3分左右、菌盖直径1―3厘米、菌柄长度13―15厘米时,就可进行采收。”顾合敏说。
今年6月,顾合敏与林宏华等人合作开始筹备食用菌生产基地,9月初种植,刚开始时仅2.5亩。到10月中旬,他们的金针菇和秀珍菇开始上市。之后又不断扩大规模,增加到5亩,现他们拥有金针菇近13万袋、秀珍菇8万袋。
顾合敏于1986年开始种菇,是路桥金针菇和香菇种殖第一人,除了自己种菇外,他还将菌种卖给菇农。2008年11月,他采用室内催温方法,进行反季节草菇栽培,获得成功。
“最难忘的日子,是1988年至1989年,我在老家桐屿种了10多亩食用菌,主要以金针菇为主。种植食用菌是个苦累活儿,但那时只要胆子大,收益很快会翻一番。到了1990年,种的人多起来后价格下跌,效益只能持平。之后就越来越难种了,当地菇农也在不断减少。我记得种‘菌’最多时,桐屿菇农达到150多户,种植面积有150多亩,10万多平方米,当时占整个黄岩县的一半。现在,我估计桐屿食用菌的种植面积大概只有2000多平方米了,整个路桥区也只有1万多平方米。”顾合敏说。
其实,20多年来,不光路桥,椒江,全市的数据也能说明食用菌产业出现萎缩。台州药用真菌研究所所长甘连法告诉记者,1984年-1991年,是我市食用菌种植高峰期,当时台州食用菌种植面积约有8000亩,其中椒江2500多亩,主要品种有香菇、金针菇、平菇等;而目前,我市食用菌种植面积只有300多亩,椒江仅50亩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