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s.emushroom.net/201412/06/14-24-37-45-21325.jpg)
在此前曾长期被视为麻烦的秸秆,近日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作为农业大省的安徽,日前转变思路,在部分推广一种门槛低、成本小的秸秆种植蘑菇技术,解决了收割季后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的问题。
推广秸秆种蘑菇
2007年,合肥市发布秸秆禁烧令,秸秆处置成为肥西县的一大难题。当地也曾推广过利用秸秆、木屑、花生壳作为少量辅料种植蘑菇,但使用量不大,且秸秆收集、打捆、运输成本费用高,还要粉碎消毒装袋,不适合大面积推广种植。
经过安徽农业大学和丁伦保种植基地的反复研究,发现一种红褐色食用菇经过改良后,抗病能力强,可直接使用秸秆种植,不用粉碎和消毒。
同时,此种栽培技术简便易行,可以充分利用稻草(壳)、油菜秸、麦秸、玉米秸、高粱杆(壳)、木屑、棉籽壳、花生藤(壳)等作为大量铺地培养基,让过度使用化肥的土地实现生态修复。
丁伦保种植基地负责人介绍,改良食用菇(幸福菇)的秸秆使用量为8000~10000斤/亩,一季下来可产5000~8000斤,批发收购价每斤约3元,一亩地春秋2季可赚2.4万元,市场前景良好。目前,新技术已通过安徽省科技厅成果鉴定。
秸秆利用破解难题
秸秆禁烧,是守护蓝天白云的攻坚战。然而,不再焚烧的秸秆该往哪里去?除了推广秸秆种蘑菇,作为农业大省的安徽,近年还加大奖补扶持力度。
今年午季禁烧时,当地6万亩小麦秸秆就地还田,不冒一处烟、不着一把火。肥西县三河镇副镇长骆飞说,相比往年,今年禁烧压力小多了,因为方法对了、农民认同了。骆飞所说的方法,就是“割粉旋”一体化,由村统一把关,收割机须带粉碎装置才能下田作业,收割一处、粉碎一处、旋耕一处、及时灌溉,全面清除禁烧隐患。
“割粉旋”一体化不仅解决了秸秆的出路,而且增加土壤肥力,而粉碎还田作业成本约为每亩40元,今年各级财政奖补资金补贴到位,其中,省、市、县财政补贴40元/亩,镇里补贴20元/亩。
在肥西县多措并举推动秸秆综合利用的同时,肥东县为治理秸秆也是下足苦功。在此前,有消息称,肥东县发放秸秆粉碎装置补贴资金34.6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