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s.emushroom.net/201412/11/15-21-26-50-21325.jpg)
采访村主任
我们平常吃的“菇”是怎样长出来的?食用菌家族的成员有哪些?它们对生长环境又有什么样要求呢?……带着许许多多的小问号,11月29日,《今日武义》的小记者,走进新宅镇后林畈村,探访花菇的“家”。
新宅镇地处山区,是我县花菇主要生产基地。花菇是香菇中的上品,素有“山珍”、“菌中之星”的美称,因顶面有花纹而得名。人工种植的花菇,是指在香菇的生产过程中,通过控制温度、湿度、光照和通风等自然条件,人为改变香菇的正常生长发育,使菌盖形成褐白相间的花纹而形成花菇。因为在花菇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农药肥料和任何激素、不受任何污染,可谓有机食品,且花菇营养丰富,具有防病和延缓衰老等作用,因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位于新宅镇东北端的后林畈村,是花菇种植专业村。花菇是该村农民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全村花菇种养达200余户,花菇的年销售额不下3000万。后林畈有11个自然村,分布于公路两侧,为花菇的销售提供了便利的交通。
村民徐成真,是后林畈村的花菇种植大户,有着二十多年的种植经验,今年徐大伯家种植了14000筒的花菇。正是在他的花菇大棚里,小记者们与花菇来了一次“亲密接触”。
渐渐适应大棚的气味和低矮的潮湿的环境后,大家的目光都落到层层叠叠的菌棒上。菌棒上,密密麻麻地长着好多“小伞”,有的表面呈现淡黑色,有的伞面开暴花,白色。
这时,大家还发现,有人正拿着小刀往菌棒上割呢,把裹着薄膜的菌棒戳出一个个的小洞来。经了解才知道,原来阳历十月至次年的阳历六月,是花菇上潮时节。每当这个时候,一朵朵逐渐成形的花菇,就顶着“好奇”的小脑袋,争先恐后地想从菌棒的薄膜里冒出来。这时候,菇农的最繁忙季节也开始了,为降低割袋不及时导致花菇畸形的发生率,保护好菇形,菇农需要对菌棒进行逐一割袋作业,帮助“蠢蠢欲动”的小花菇探出脑袋。
这也正是后林畈村的一个“幸福的烦恼”。因为每到花菇的出产旺季,由于花菇的生长速度太快,村里劳动力不足,人工割袋、打水等作业跟不上,导致菇农十分辛苦,有时需要从凌晨4点忙到晚上10点才收工
“为什么这里可以成为花菇大村呢?”“菌棒是怎么来的?”“目前,村里花菇种植业发展遭到什么难题没有?”经过大棚里的一番考察,小记者们的发问愈加有的放矢。
村主任唐桓毅说,种花菇的菌棒呢,是由段木、木屑、石膏等材料经发酵加工而成的,每年用于菌棒制作的时间大约是一个月,一个菌棒的成本在三元左右。后林畈村山水资源丰富,全村有一万多亩林地,制作菌棒都可以就地取材。这一天,小记者们踏访山林,在体会野趣的同时,也认识了后林畈村之所以成为花菇专业村的自然条件。
花菇生长最适宜的温度,是在20-24摄氏度左右。当花菇长到4-6公分,就可以采摘了。据了解,一筒菌棒的产量大约在一斤左右。花菇的价格则与其品相成正比,伞面花色的差别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市价的区别。唐桓毅介绍说:“因为地理优势,我们这里昼夜温差大,使花菇伞盖龟裂开花程度深,模样好。而且,这里出产的花菇肉质肥厚,韧性足,味道鲜,在市场上很受消费者青睐,市场需求旺盛,百姓也非常愿意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