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s.emushroom.net/201412/15/10-19-57-82-21325.jpg)
他是营丘镇荣家阳阜村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而他培育出的优良平菇菌种——“潍平一号”,在24个省市推广种植,产生效益4000多万元。
1996年4月19日《中国青年报》头版头条曾对他进行专题报道,他先后在省内外的农业刊物上发表科技文章80多篇,他还有市农业局评的中级职称——农技师,他就是远近闻名的“蘑菇大王”——王孟良。
初见王孟良,他穿着张口的鞋子正忙着翻料,眼前这位农民看起来再普通不过,第一次见到记者还显得有些拘谨。可一提起蘑菇,他一下子变得神采奕奕。
“这些料里可还有不少讲究呢?”王孟良一边翻一边告诉记者,这些料其实是“废物循环利用”。放下手中的活,带记者钻进了蘑菇棚。
棚里的平菇稀稀拉拉,他告诉记者,现在已经是收获尾声了,不过这些培养基还有大用处,“加上一些辅料,再用生石灰调节一下酸碱度,就可以用来种鸡腿菇了,现在我就开始忙活了。”
仅这种循环,每吨料可以增加4000块钱的收入,而在28年种植蘑菇的过程中,王孟良已经有了自己的“蘑菇经”。
培养基不仅可以循环利用,还增添了新内容。棉籽皮作为培养基的主料,这几年价格不断升高,也让蘑菇种植的成本不断增加,所以王孟良试着用玉米芯替代部分棉籽皮,在保证质量的同时,把成本降下来。
在王孟良的三个蘑菇棚里,并不是只种植一个品种,而是根据市场及季节变化,轮流选种平菇、秀珍菇、榆黄菇、鸡腿菇、草菇等几个品种,在不同的温度、湿度,种出最适宜最畅销,投入又少利润又高的蘑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