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企农共赢的扩规之路
农业产业化企业姓“农”,如何壮大产业规模,带动更多农户致富呢?炎帝科技公司积极探索,走出一条企业与农户共赢之路。
“工厂化集中制包、农户分散种植的方式,在我国台湾地区和国外日本、韩国等已经兴起,是香菇产业发展的国际大趋势,也是随州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方向。”刘银水说。
经过考察后,炎帝科技公司决定实行“集中制包、分散种植”新模式,采取“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种植香菇。为减轻农户前期成本投入,消除产品销售的后顾之忧,炎帝科技公司投资兴建标准化大棚基地,提供成熟菌包,租给合作社或农户管理出菇、采菇,并由公司统一提供技术指导、回收产品。“这种模式可以降低劳动强度和技术风险,提升产品质量,扩大产业规模,增加农民收入,企业也可从中获利。”谭照生说。
在柳林种植基地,有着20多年香菇种植经验的技术员陈明扬告诉记者,以前他们家种菇从加工原料、装袋、灭菌、接种、养菌到管理出菇,生产环节多,劳动强度大,还可能产生杂菌感染,香菇品质也得不到保证。“现在,由工厂提供成熟的菌包,农户只负责管理出菇、采菇,减轻了劳动强度和技术风险,而且管理的香菇更多、品质也更有保证。”
据介绍,一个农户全年可管理8万只菌包,纯利润十分可观。对企业来说,如果全市10万农户大棚种菇,以每只菌包产香菇0.7公斤计,总产量560万吨。企业既可以通过出售菌包赚钱,更通过扩大香菇产量规模,提升香菇品质,回收废弃菌包生产有机肥等,占领更大的市场而获得更多的利润。
一个香菇大棚的可观利润
那么,一个农户管理一个香菇大棚,到底能获纯利多少?
“以前我一家3口人,辛辛苦苦一年也只能种6000袋香菇,纯收入6万元左右;现在可管理8万只菌包,比以前还轻松些。”陈明扬说。
因为柳林基地刚建成不久,尚处在示范实验阶段,没有对农户出租,目前还只采摘了一茬香菇,无法准确核算出一个大棚全年产值收入情况。但公司总经理谭照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让人感觉到新模式种植大棚香菇的诱人“钱景”。
他说,一个家庭3口人可管理一个容纳2万只菌包的大棚,一个成熟菌包从脱袋出菇到采收结束,生长周期为3个月,每个大棚可年循环4批次共8万只菌包。每只菌包可采收3茬,产香菇0.7公斤,按目前的市场行情平均每公斤12元计算,一只菌包可收入8.4元,除去菌包价格、设施租赁费以及原材料、水电等成本,纯收入在3元左右(含菇农工资和应得利润),一个菇棚年纯收入可达24万元,相比传统种植方式,农户增收效益明显。
目前,炎帝科技公司已经在万店、柳林建设香菇标准化基地进行试点,初步计划在全市乡镇流转土地300亩、建设500个香菇标准化大棚,推广香菇种植新模式,以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拓展香菇产业发展空间。